百姓尊稱關羽不同於統治者,既有英雄崇拜的因素,也有祈福消災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壹般人眼裏,關羽是守護神、恩人、財神。聚僑、建廟、拜關羽,是為了找到壹個能夠凝聚民族力量、弘揚中華文化的心理匯合點。前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馬來西亞壹座寺廟題寫的對聯是“忠義團結中華兒女,春秋代表民族精神。”可見,關羽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其原始再生是延續民間崇拜的基礎,並在不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得到創新和升華。
最早的時候,人們祭祀關羽,手裏拿著三支香,對著關廟裏的關羽雕像,念叨著請關羽保佑平安之類的話。後來逐漸演變成壹套完整的“樂器音符”。據《謝亮關帝誌》記載,“明朝嘉慶年間,帝都供奉。每年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用牛壹、楊儀、郭武、伯夷等送朝廷百官行禮。”《清史稿》還記載了關羽每年春秋兩季和五月十三日的追悼會。可見,在明代,關羽的犧牲被列入了國家犧牲的範疇。但是當陽關陵廟的祭祀就不壹樣了。明清時期,當陽關嶺分春秋兩個節日。春節是在4月8日(關公的騎士節),中秋節是在9月13日(關公的升天節)。民國時期,關嶺祭祀改為5月13日祭祀。祭祀的層次和形式很有講究。清代當陽關嶺的春節由宜昌將軍鎮的士兵舉行,秋天的節日由荊門直隸州舉行。祀殿有壇,正殿前有三祭,寢殿和墓祠前有香燈和水果,參加儀式的官員齋戒沐浴,按口味從三元中門和左右側門進入。司祭官帶領屬下在正殿神像前禮拜,焚香化紙,禮儀老師發號施令,背誦祝福語。祭祀儀式中,全國各地商賈雲集,官員、遊客、人物濟濟壹堂。商人、藝人、店主、戲曲歌手都在72行中各顯神通。這個與祭祀無關的活動,看似有關聯,壹起形成了壹個“會”。故慈海引苗石翔叢話曰:“百貨店多,名曰廟會。”這樣,廟會既滿足了達官貴人的需求,又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物資交流,滿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當陽關嶺廟會歷史悠久,但由於種種原因,壹度中斷。
關嶺現代廟會始於1991年臺灣桃園縣田童宮潘阿來捐贈的關羽銅像揭幕。現代廟會既有傳統文化的形式,又有與時俱進的新內容。為了滿足人們的傳統心理習慣,促進大陸與臺灣省的文化交流,對關羽的祭祀依然如故。正殿的走廊中間有壹個祭壇,裏面供奉著壹個黑水牛頭、壹整只豬、壹整只羊,香爐、蠟臺、花瓶、五供品壹應俱全;天井裏的青銅香爐兩側,兩張桌子鋪著黃緞,擺放著幾十種時令蔬果;正殿與朝拜殿之間,空中掛著九根紅線,線上掛著數百盞黃燈籠;在祭壇前,牧師和崇拜者按照“儀式筆記”背誦問候,鞠躬和燒香。寺廟裏,鐘鼓鞭炮齊鳴,民間樂隊演奏精細。同時,廟內還進行壹些民間藝術表演,如獅子、高蹺、蓮花船、腰鼓等,有時還進行戲曲小品、歌舞比賽、卡拉ok比賽等。大型民間戲劇《關公過五關》是文化部門新發掘的民間藝術精品,是關嶺廟會上引人註目的壹個亮點。現代廟會是民間藝術展示的舞臺,是文化傳承的契機,可以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因此,2001當陽將關嶺廟會改為“中國當陽武勝關公文化旅遊節”,為關嶺廟會註入了全新的內容。近日,“當陽關嶺廟會”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