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國的水稻種植歷史是怎樣的?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農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小麥。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2年世界水稻種植面積146029千公頃,平均產量3.968噸/公頃,總產量579443千噸。中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古老的國家。
根據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碳化水稻的同位素示蹤分析,我國水稻種植已有6700年左右的歷史。早在漢代,就流行用鐵犁犁地,插秧在文獻中已有記載。
古代的農書《齊姚敏書》已經提到了排水旱田的技術,《沈氏農書》已經論述了觀苗施肥的技術。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29%,而產量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2%左右,占商品糧的50%以上。
我國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3.中國的水稻種植有多少年?據說神農教農民如何種植水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農業國,大米是3000多年前中國人的主要食物。當時的米字只有壹個類似於“臼”字的字形。後來到了周代種水稻的時候,更加流行,加了“和”字。青銅器銘文中,加了“臼”字。至於甲骨文中的“米”字,只有六個直點和上下三個點,代表米粒。後來中間的點連起來代表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壹書中說“米只如粟實”“飯”就是“飯”。從文中可以看出,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學者還是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在亞洲的許多考古遺址發現了壹些早稻。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了4顆黃色米粒,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多的。廣東英德出土的約壹萬年前人工培育的水稻矽質體。中國的壹些古水稻甚至被科學家重新種植,添加到雜交水稻品種中。
4.中國的水稻種植有多少年?根據傳說,神農教農民如何種植水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農業國,大米是3000多年前中國人的主要食物。那時候,米這個詞只和“臼”這個詞差不多。後來周代種稻,更為流行,因稻穗直立而加“和”字。在青銅器銘文中,臼上加了壹個“爪”,形狀像在風中打米,用手搗米。
至於甲骨文中的“米”字,原本只有六個直點,上下三個點,代表米粒。後來中間的點連起來代表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米不過粟實”。比如谷物的形狀。後來在漢字中,“黍”又叫“粟”,“米”又叫“米”
從文中可以看出,毫無疑問,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但許多學者仍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在亞洲的許多考古遺址中都發現了壹些早稻。比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米粒,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此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也出土了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壹萬年前人工培育的水稻矽質體。中國的壹些古水稻甚至被科學家重新種植,加入到雜交水稻品種中。
動詞 (verb的縮寫)水稻發展史*水稻史料*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管子》、《路嘉欣輿》等古籍中記載,公元前27世紀神農時代播種“五谷”,水稻被列為五谷之壹。
《史記·夏本紀》中“玉齡有益於普通水稻,故可低濕種植”的記載,說明公元前20世紀,我國人民就開始與自然作鬥爭,疏浚“九河”,在“低濕”地帶發展水稻。大約4200年前,水稻種植已經從長江中下遊推廣到黃河中遊。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了精耕細作,修建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發展水稻,如河北的漳水渠(公元前445-396年)、四川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陜西的鄭國渠(公元前246年)。梯田最早出現在西漢的四川。
20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致力於水稻和旱稻的栽培技術。金代廣智也有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來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的記載。
反映出當時的水稻種植技術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唐宋時期,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太湖流域是水稻生產基地。北京軍民所需的大米完全依賴江南水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建設、開墾河湖、改良農具、培肥土壤、稻麥雙季和品種更新,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種植栽培體系。中國有豐富的稻種資源。到明末清初,16個省的223個州縣記載的水稻品種有3400多個。
此外,育苗和水肥管理取得新進展。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水稻生產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到1984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5370.0公斤,水稻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產約29%、654.38+070%和266%。
6.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什麽時候?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水稻起源於中國,七千年前就在中國長江流域種植了。根據不同的方法,大米可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米和非糯米。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大米的果實是大米,去殼後稱為糙米,將糙米研磨去除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將近壹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米飯的吃法有很多種,米飯、米粥、年糕、年糕、米酒。大米除了可以食用,還可以作為釀酒、制糖的工業原料,稻殼、稻草可以作為飼料。
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也是世界上三分之壹人類的主食。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指石器時代的最後壹個階段,是以磨制石器的使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名稱最早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在1865年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時代已經進入全新世,在舊石器時代或中石器時代過渡之後發展,屬於石器時代後期。
新石器時代開始於約654.38+0萬年前,結束時間從5000多年前到2000多年前不等。
水稻栽培種的起源和分類是什麽?水稻栽培種起源於野生稻,普通野生稻是野生稻的壹種,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
中國不僅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壹,也是世界上稻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壹。世界上栽培稻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比較流行的壹種方法是將其分為秈稻型(又稱印度型)、粳稻型(又稱日本型)、爪哇型。
在中國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秈稻和粳稻(又稱亞種);由於栽培成熟度早晚的差異,分為早、中、晚稻;因需水量不同分為水稻和旱稻;大米因為粘度的不同分為糯米和糯米(非糯、糯)。就全國而言,我國南方地區(太湖、浙北除外)的秈稻品種較多;北方的粳稻品種;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有壹個秈粳交錯種植區。
就海拔而言,高海拔種植粳稻,低海拔種植秈稻。從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粳稻適宜低溫條件。
秈稻由普通野生稻馴化而來,粳稻衍生而來。華南和長江流域水稻生長期很長,不同茬次的氣象條件差異很大,從而形成早、中、晚稻,這是地理分布、季節和生態條件的關系。
壹般早、中稻品種對日長反應較弱,晚稻品種對日長反應較強。因此,早中稻品種可以作為晚稻栽培,但晚稻不能作為早中稻栽培,因為它需要晚秋至抽穗的短日照。
這對跨區域調種、引進和季節間調整應用品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水稻相比,旱稻(俗稱旱稻、旱稻粳稻)的種植面積非常小,地理分布非常狹窄,多局限於雨量充沛、灌溉條件差的坡地,在北京低溫易澇地區也有零星種植。
在中國,糯米是主食,只有在雲南少數民族的部分地區,糯米才是主食。糯米主要用於做蛋糕或釀酒。除了上述的基本分類,也有學者單獨出壹類裸米。
雜交水稻問世後,我國水稻壹般分為雜交水稻和常規水稻。還有根據某些性狀分類的品種,如抗性、株型、米質等,在品種應用上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