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位於中國西南腹地,長江上遊。它的西部是青藏高原,東部是四川盆地。億萬年的地質運動和滄桑,造就了壯麗險峻的巴蜀風光。四川位於中國的西南部,是南北方的過渡走廊。多年來,它不僅有利於融合和吸收東西方的長處,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壹個關鍵點。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的文明精華,孕育了博大精深、精彩絕倫的巴蜀文化。
風景秀麗的四川,自然風光無限;
四川是著名的文化大國;
在歷史長河中,四川是壹個人才聚集的地方;
在民族交融中,四川被譽為“民族走廊”;
中國道教的源頭在四川;
世界茶的源頭在四川;
……
幾千年的時空傳承,凝聚了四川地域文化的獨特風格和特殊內涵,也造就了四川旅遊的無窮魅力。
第壹章古蜀歷史文化
四川古蜀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地域文化。通過近幾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充分證明了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時代,中國大地呈現出幾個並行發展的大塊,每個大塊都有自己的起源,形成自己的體系,在獨立生長中相互交流,* * *同構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其中,長江上遊文化板塊為古蜀文化區。
第壹節古蜀文化的歷史演變
首先,四川的原始人類
四川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前。在四川東部巫山縣(今重慶)的寺廟裏,科學家發現了202-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四川中部的紫陽縣,出土了著名的紫陽人頭骨化石。在四川東部的銅梁縣(今重慶)、四川中部的資陽鯉魚橋、四川平原西部的成都陽子山和四川盆地西南部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的生產工具和動物骨骼,年代在幾十萬年至12萬年前。這些考古遺存和遺跡是四川最早的民生和勞動的證據。
第二,新石器時代
大約1萬年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磨光的石器、陶器、牲畜遺骸等。廣泛分布於四川,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至今已發現200多處遺址,表明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種子已遍布巴山蜀水。
四川新石器文化重要遺址有巫山(今重慶)大溪遺址、綿陽扁鵲山遺址、岷江上遊遺址、大渡河和青弋江遺址、西昌利州遺址、成都遺址和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壹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的三星堆遺址。這裏發現了密集的居民區,還發現了大量磨光的石器生產工具、陶器、動物遺骸、手工藝品等,表明當時的社會經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鼎盛時期。由於新石器文化的高度發展,川西平原腹地的文明元素逐漸顯現。大約在4000年前,廣漢三星堆出現了早期城市,有原始的雕刻文字和青銅器,當時在四川誕生了壹個古文明中心。這壹時期恰逢《史記》“三代蜀王”之爭的結束和川西平原的政治整合,預示著壹個根植於社會、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政權的產生。這個政權就是早期的古蜀王國。
第三,古蜀的滅亡。
公元前316年,巴蜀戰爭再起,蜀王率軍攻打巴國,巴國國王向秦國求助。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和將軍司馬錯去攻打蜀國。蜀王與孟佳(今廣元市趙華)作戰,蜀軍大敗。此後,秦軍追殺他,秦遂滅蜀。同年冬,司馬錯東進攻打巴基斯坦,俘虜了巴基斯坦國王,巴基斯坦被滅。
第四,古蜀文化之後的蜀文化
古蜀國雖然滅亡了,但是作為壹種政治形態,它已經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但是,蜀文化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慣性。壹方面迅速與外來文化融合,另壹方面不斷發展演變,最終演變成壹種新的地域文化——新意義上的蜀文化。
(壹)秦滅蜀,移民興川
秦統治川西蜀的主要措施是:廢除皇位制,實行封侯制,以穩定政局;發展經濟,說服總督種田,以此來贏得民心。
公元前285年,在鎮壓了蜀人的壹系列反秦活動後,改蜀為蜀郡,實行郡縣制。秦朝任命官員行使管轄和統治,最終結束了割據局面。
在農業方面,秦國大力推行蜀中秦天法,改變田畝制度,開建樓房,擴大農田面積。全面發展私有制,促進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工商業方面,建都城,設鹽、鐵、市官。從生產力來說,繁榮四川的主要是移民。秦惠王遷都,秦國的居民就遷到了蜀國。秦始皇以後,鑒於蜀國人口不多,所以“只是就事論事”。滅六國後,六國的豪門大族大批遷往蜀國。
這些措施使四川建立了正常的封建秩序,促進了四川經濟的進壹步發展。
(二)都江堰的建設
李冰是時的蜀郡太守,因修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都江堰建在岷江中上遊交匯處的灌溉口,扼住了成都平原的咽喉。為了治理岷江洪水,李冰收集了四川水利工程的傳統經驗和技術,將岷江打造成壹潭死水,將岷江幹流分為內江和外江兩條河。內江既能泄洪,又有利於灌溉和航運。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瓶口、飛沙堰、魚嘴三個主體工程組成。它的建設為成都平原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經過幾代人的維護和繼續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天仍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國內外被譽為中國古代水利科學的結晶。
(3)漢朝貫穿蜀國。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後,四川分為幾個郡。106年前,漢武帝在四川設置十三州刺史、益州府,轄8郡56縣。因為秦漢的歷次戰爭都是在四川以外進行的,所以四川壹直是漢朝的大後方,也是關中饑民“吃飯”的地方。西漢建國後,鑒於蜀國“因帝國工業而繁榮”,又是漢朝重要的糧草和兵源基地,因此被劃為“帝地”,直屬中央,所以不受西漢“七國之亂”的影響。四川長期處於漢朝穩定的政治統治之下,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到景帝末年,四川出現了“天下太平而治,民生富足”的繁榮局面。它進壹步加速了中國文化在四川的傳播及其與原始蜀文化的融合。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唐萌到廣州,發現了由夜郎(今貴州安順)、張克江(今貴州北盤江)運到廣州的水粉。漢武帝命令唐萌交出夜郎,派兵攻打蔣珂的南越,把夜郎周邊的部落還給漢。漢王廷還派巴蜀數萬人修南壹路,直通張克江和滇池地區。漢武帝又命蜀人司馬相如入川,訓示百姓,管理西南事務,並招安瓊、汝、冉等西南夷部落,在其處設郡,屬蜀郡管轄。為了打通從四川經雲南到商都(印度)的道路,漢武帝派兵攻占伽藍(今貴州桂平、黃平)和夜郎,設張克郡。公元前109年,漢兵抵滇,滇王投降,漢定居益州。此後,西南大部分地區被漢朝統治,促進了西南民族與漢族的接觸和交流,加速了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東漢時期,四川政治相對穩定,號稱“西南貨富於政,中閩人多”,經濟文化進壹步發展。東漢在四川設立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先後設置73郡,人口117萬戶469萬人,人口發展超過西漢。
(四)四川的發展與蜀文化的重生
漢代四川稻作非常發達,水稻畝產達到780 ~ 1160斤。成都平原是中國水稻單產最高的地區,糧食生產相當發達。成都平原邊緣地區,主要種植芋頭。漢代四川的林、牧、漁業也有很大發展。其他經濟作物如柑橘、荔枝、桑葚、大麻等被廣泛種植,尤其是茶葉,是中國最早的茶文化起源。
漢朝在四川設三業官,在成都設車官、金官,管理四川的手工業。除了聞名中外的蜀錦之外,蜀錦的名聲也很響。蜀布,又名“黃精布”,價值數金,布中極品。漢代,四川的金銀加工藝術非常發達。產品除暢銷全國各地外,還遠銷樂浪(今朝鮮)等地,享譽海外。漢代四川漆器制造業以成都為中心,產品多銷往湖北、湖南,也出口朝鮮。它以其優良的質地和精致的制作而聞名。
漢代四川以成都為中心,城市網絡不斷擴大發展。成都不僅是壹個著名的城市,也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大都市。它與中原的洛陽、臨淄、邯鄲、萬齊名,並列中國“五都”。公元初,成都人口僅次於都城長安,成為中國第二大城市。漢代,四川商業繁榮。在成都的市場上,各種商品應有盡有,“滿城都是店鋪”,被稱為“千商之源”。到了漢代,四川進壹步開發利用了“滇緬公路”,發展了中印之間的國際貿易,成都成為著名的國際城市。
經過秦漢時期政治經濟政策的改造和直接作用,四川古蜀文化逐漸消亡,但在與中原主流文化的感應和融合中誕生了新的蜀文化。這種文化在許多方面迅速轉化為中華文化,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體系。
第二節古蜀文化的概念及形成和發展
壹,古蜀文化的概念
(壹)古蜀文化的起源
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長江上遊的四川盆地,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使四川在遙遠的古代形成了比中國大陸其他地區自律性更高的地域文化——古蜀文化。
古蜀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壹種考古文化。是指壹定社會(尤其是原始社會)的文化在物質方面留給我們觀察的壹組事物的總和。考古文化命名的總原則是以最早發現的小地名作為文化的名稱。至於年代較晚的原始社會,由於與其相鄰的壹些社會有文字記載,這些文化有時以文字記載上的姓氏命名,如巴蜀文化
考古文化的命名原則是,壹種文化必須是壹組具有明確特征的類型。這些類型的產品通常由合作夥伴獨家生產。第二種就是這群來自* * *同伴的類型,而且最好找壹個以上的地方。換句話說,它們不僅存在於壹個墓地的幾個墓中,或者壹個居住地址的幾個房子中,也存在於不同的墓地和居住地址中。此外,我們必須充分了解這種文化的內容。
從考古發現來看,古蜀文化的文化因素直到西漢時期才消失。
古蜀文化是指古蜀民族和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上遊蜀地各民族創造的壹切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總和。
過去,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我們只談到黃河流域,這是至夏龍山文化的貿易。70年代擴展到遼河流域——從紅山文化到夏家店,長江流域(中下遊)——從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到吳越荊楚文化。
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三星堆的進壹步發掘和周邊地區的壹系列考古工作,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長江流域上遊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從野蠻到文明的演變。文明之光從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區域輻射出來,影響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形成了壹個具有明顯地理範圍的客觀文化區域——古蜀文化區。
(二)古蜀文化和巴文化
文獻和實踐中經常提到的巴蜀文化,實際上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多元總和。
巴蜀作為壹個地域概念,是在戰國秦漢時期才形成的。《史記·蘇秦列傳》說,秦“西有漢中,南有巴蜀。”《李斯列傳》載《告客書》:“惠王以張儀之計分三川之地,西與巴蜀合並。”
商周時期,這個地區只叫蜀地。古代文獻中有蜀人的記載,甲骨文中也有蜀的記載。根據彭州出土的“福琴簋”和“木記”等青銅器銘文,證明參與攻打的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
據《尚書·牧誓》記載,當時他參加了八國伐蜀,後來與周朝關系密切。董遷都後,特別是戰國時期,與秦國交往較多,後來成為秦國的土地,成為統壹戰爭中秦國對楚作戰的前沿基地。
東周戰國時期,由於巴蜀兩個諸侯國並存,加上四川盆地獨特的地理形態,人們也常稱巴蜀。《後漢光武帝史》註:“蜀有巴縣,故總稱(巴蜀)”。事實上,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和陜西旬邑的甲骨文中,有蜀而無巴。因此,我們把這種遙遠的地域文化稱為古蜀文化。
至於把巴、蜀兩個不同起源、不同類型的文明古國稱為巴蜀文化,主要原因是:第壹,兩地山水相連,源於同壹個地理單元,即四川盆地,是由廣元-雅安-敘永-奉節組成的菱形、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巴和舒曾長期生活在同壹個流域。1997以前,四川省的行政區域包括重慶的巴文化區和三峽。第二,當它們被發現的時候,已經處於消失的後期。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當時的資料也很少。巴蜀地區與中原相比,地方特色更強,取名巴蜀是相對於中原而言的。因此,巴蜀之名作為壹個古老的地域概念被保留下來。
但作為壹種地域文化,壹種文明,巴文化和蜀文化其實是不壹樣的。
隨著考古的新發現和研究的深入,巴蜀文化已分為巴文化和蜀文化。巴文化和蜀文化是兩種不同的考古學文化,有各自的分布區域和文化淵源。巴文化的分布中心是鄂西長江沿岸,之後逐漸向重慶轉移。它的起源是長江三峽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後者分布在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起源是四川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安陽殷墟中被稱為“蜀”的地區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
古蜀文化圈的範圍已被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具有三星堆-十二橋蜀文化性質的遺存密集分布在成都平原。沙溪、漢源馬家山、郎中坪等地甚至發現了含有蜀文化因素的遺址,其中蜀文化因素與距成都平原的距離成反比,呈現出古蜀文化傳播的波圈現象。
二、古蜀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壹)古蜀文化的興起和發展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尚不能確定蜀文化的來源。但不用說,這種文化是古代四川盆地及其周邊民族的結果。
古蜀人的主要活動地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盆地西部,這裏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跡。此外,在新石器時代形成了壹系列文化區。因此,探索蜀文化的源頭主要集中在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考古提供的材料充分表明,4000年前有許多文化群落散布在成都平原各地。這些文化社區有壹些相同的文化元素,屬於同壹文化的不同分布。成都平原文化是早期蜀文化,具有空間廣泛性和連續分布性。因此,成都平原可能是人類的搖籃之壹。
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廣泛分布著古蜀文明的物質文化遺存。最富裕、最集中的地區是廣漢、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這壹地區的文化中心是岷江流域和成都平原,主要位於岷江和沱江之間的成都平原北部。這個地區發現了許多早期的古城遺址。
繼三星堆古城遺址之後,1995之後,新津寶墩古城遺址、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邙城、崇州雙河古城等早期城址相繼被發現。據距離測算,這些古城距今約4500年,比三星堆還早。可以肯定的是,成都平原早期的城市比較多。據考古考證,上述城市的早晚關系為:寶墩-邙城-郫縣古城和魚鳧城,再到三星堆,構成了壹部古蜀初期的古城發展史。這些古城的興衰與成都平原古蜀人的遷徙有關。換句話說,古蜀人進入成都平原後,首先修建了寶墩古城和邙城。後來由於社會原因(如改朝換代)和自然原因(如洪水),古蜀人從成都平原的邊緣遷到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帶。他們拋棄了曾經的城市,相繼建立了魚鳧城和郫縣古城。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星堆古城的崛起和繁榮也隨之而來。
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四周是連綿起伏的高山和丘陵。為西北高東南低的復合沖積扇平原。西部山區的河流壹出山口就呈扇形散開,使得整個平原河網密布。同時受流域地形影響,河水不易滲漏,低窪處容易積水成湖成河,洪水更是汪洋。因此,正如《華陽國誌》所載:“河、潛、棉、羅皆池澤。”這就決定了蜀人進入成都平原,首先要與水患和湖沼作鬥爭,要有壹個四處活動治水的過程。農耕文明是在排水和治理沼澤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新津寶墩、都江堰邙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崇州雙河、紫竹城等古城遺址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的西部和西南部,說明古蜀人為了尋找合適的城市聚落增長點,經歷了壹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從平原的西南邊緣控水建城,然後逐漸向平原中心推進。這些古城代表了成都平原誕生的最早的城市文明。
早期蜀國很多,相當持久。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地區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成都平原發現的幾處4000多年前的古城遺址中,面積最大的有60萬平方米,最小的只有65438+萬平方米。出土的資料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文化上的不同。這種情況說明:在古蜀這塊土地上,各個部落不僅有文化交流,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文化特點;不同古城的城墻作為防禦設施的存在,顯示了它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最後強者演變成勝利者,成為蜀國的主人。
據文獻記載,蜀人確切的歷史始於商代武定時期(約公元前13年底),武定時期的甲骨文中多次提到“蜀”。當時蜀人勢力強大,都市區廣闊。由於蜀與商分屬不同的政治體系,蜀國也沒有成為商賈的對外服務國,蜀國的城市建築也沒有沿襲商朝的內外服務制度和工匠治國制度,新興的古蜀文化自興起以來壹直相對獨立地持續發展。比如按照中原城市的規模等級劃分,國方的都城壹定不能大於王度,比如西峽縣的東峽峰,湖北黃陂等中原古城。但四川不受中原規格的束縛,四川各城市的建設方式與商場體系不同。在三星堆,古蜀城周圍有密集的居民區。城內有主要建築和壹般建築,有作坊、生活區、宗教區、宮殿等。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區與中原古城明顯不同。
成都平原及其附近的古城代表了古蜀文明。其中三星堆文明最為引人註目,它所代表的古蜀文化是高度發達的文化。像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壹樣,這樣高度發達的文化會向外擴張和輻射。兩條朝南的大江為古蜀文化向下遊傳播提供了條件;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沿著地勢由高向低蔓延。穿越盆地北緣,早在夏商時期,古蜀文化就開始向北傳播,並不斷分布到漢中盆地的城固、洋縣,西周時甚至影響到渭水上遊,成為蜀文化向北傳播的邊緣分布區。中國西南的大渡河和青衣江也受到這種文明的影響。
在先秦時期,蜀既是壹個族名,也是壹個國家。甲骨文中記載了蜀與商人的密切關系。當請求幫助時,蜀國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之後中原與四川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直到秦朝滅了四川。古蜀文明中的文化因素直到西漢時期才消失。
(二)古蜀文化的歷史階段
四川盆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壹。根據考古發掘和研究,四川的史前文化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早期。該地區不時發現早期原始人化石、舊石器遺址和其他代表人類由蒙昧向野蠻過渡的遺跡,如紫陽人、漢源富林舊石器文化遺存、廣元中子鋪文化、茂縣營盤山文化、廣漢三星堆早期文化等。
古蜀地區的史前文化包括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因為還有很多缺失的年輪,所以對於它們之間是否有直接的傳承進化關系,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說最早文明的誕生標誌著史前文化的結束和古蜀文化的開始,那麽,古蜀的史前文化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基本結束了。
古蜀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壹個歷史過程。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起伏是不可避免的。縱觀古蜀文化的發展過程,其文明演進的時間順序如下:
第壹個時期——開始時期,這個時期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結束後的時期。形成了以廣漢三星堆古城為中心的早期蜀國文明,它是在寶墩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商代早期大規模的古城為標誌。這說明最初的城市群進程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早期的城市生活方式已經初步確立。青銅制作業已經出現,代表物品主要是武器和工具。與文獻相對應的,是傳說中的“蜀王三代”時期。
第二個時期——盛世時期,這個時期相當於商代中期到周初的時期。這壹時期城市生活方式基本確立,初步形成了以廣漢三星堆古城為中心,以成都、雅安沙溪、漢中盆地為支撐點的文化圈。社會結構日趨復雜,神權達到頂峰,經濟空前繁榮。這壹時期,蜀的青銅文化進入鼎盛時期,代表器物主要是禮器和酒器。
第三個時期——擴張期,相當於西周到春秋初期。古蜀文明在物質和技術方面的文化廣泛性大大增強,古蜀文明的空間框架不斷拓展。根據文獻記載和反映,這壹時期在精神領域、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等方面都有深入發展,城市體系擴大,國家形態日趨成熟。
第四個時期——鼎盛時期,相當於春秋到戰國晚期。青銅文化的進壹步發展,城市體系的成熟,文字體系的形成,禮樂體系的完善。據文獻記載和反映,龜靈於春秋初入蜀,推翻了杜預王朝,建立了壹個政治文化影響巨大的開明王朝。這壹時期的末期,秦國於公元前365,438+06年滅蜀,隨後秦國從中原遷徙至蜀。古蜀文化從政治形態上消失,古蜀文明相對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逐漸融入中國大文明的範圍。
第五個時期——過渡時期,相當於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古蜀國雖然退出了歷史和政治舞臺,但它所代表的古蜀國文明仍有相當大的慣性。壹方面迅速與外來文化融合,另壹方面不斷發展演變,最終演化出壹種新的地域文化——新意義上的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