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黨員,壹個黨委委員,壹個組織連的成員,剛剛看了《偉大復興》的壹鳴驚人的開頭。作為壹名預備黨員,我有幸參加,加深了我對中國* * *產黨歷史的認識和了解,在這裏形成了壹種後檢討的感覺。
2011 7月1日,中國* * *業建黨90周年,作為獻給這壹重要歷史時刻的影片,豪華大片《偉大復興的開始》從北洋政府成立前夕的1911演出到1926544。兩個小時的故事按照時間分為三步:袁世凱北洋政府,張勛復辟,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代;俄國十月革命,中國五四運動,領袖和學生意氣風發的演講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中國* * *制作方成立前的驚險場面。
《偉大復興的開始》圍繞1921年,展現了從19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國* * *產黨成立的歷史故事和風雲人物。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為例。
第壹,歷史的轉折點
《偉大復興的開端》選擇了中國百年近代史上的壹個爆發點——辛亥革命作為影片的開頭。自辛亥革命以來,中國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艱難轉型。積貧積弱的中國,此時正面臨著雙重挑戰。第壹個挑戰來自外部。自工業革命以來,東西方列強用了數百年時間才成功完成現代化轉型。而睡在傳統體制上的中國,錯過了現代化轉型的機會,在沒有比較優勢的前提下,無力面對東西方列強的入侵。
除了被外國列強欺負,中國還面臨著內部的挑戰,即結構性和體制性的矛盾,難以挽回。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讓日漸衰落的中華帝國失去了往日的從容。對於天生匱乏、後天毫無準備的中國來說,那將是壹次倉促而混亂的“窮則改之”的嘗試: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7年7月65438。
對於在黑暗和混亂中摸索的中國人來說,近代史上短暫的10年就像壹個沒有黎明的漫漫長夜。困於內憂外患的中國人民痛苦不堪,民族危機愈演愈烈,各種思想激蕩:帝制,君主立憲,和諧,德先生,賽先生...
在這些混亂的表象之後,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以常人難以企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了中國的現實:中國的問題比任何壹個國家的問題都復雜,照搬別國的理論是不可能的。不能照搬,不代表不能用先進的理論來指導。在各種主義和思想的實踐破產或胎死腹中之後,蘇聯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革命者以探索的靈感。蘇聯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老百姓的勝利。蘇聯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和俄國革命的個性碰撞出的耀眼火花,也激勵著壹貧如洗、思考變革的中國革命者。在找到了壹種全新理論的指導後,壹大批有誌之士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經過長期的籌備和醞釀,中國* * *制作黨於1921正式成立。這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轉折點,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第二,版塊不正規,活動不空洞。
《偉大復興的開端》聚焦於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 * *產黨成立的十年歷史。通過流動的歷史畫卷,意在說明只有抓住問題本質,以正確理論為指導的政黨,才能帶領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自強,進而以嶄新的姿態重返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舞臺。
《偉大復興的開端》面臨的問題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展現壹段無限廣闊而深遠的歷史。從辛亥革命的槍響到中國* * *產黨的成立,這短短的十年裏發生了很多事,很多人。為了達到還原歷史和構建故事的雙贏,《大復興之初》的創作團隊采用了非正式創作的原則。例如,在辜鴻銘與羅嘉倫的辯論中,辜鴻銘說:“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像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兩千年前是三比三得九,現在還是三比三得九,不是三比三得八。”這段對話是根據辜鴻銘和伊藤博文的辯論展開的。這種沈船般的轉移只會增強《大復興的開端》中的等級觀念。另外,《大復興之初》也沒有刻意回避兒女情長。蔡鍔和小鳳仙的離別,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相識、相知、相戀,都讓人感動。
與非正式的寫作風格相反,重大事件並不空洞。為了客觀還原歷史,《大復興之初》不僅在歷史事件上力求實事求是,在人物塑造上也力求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比如袁世凱為了稱帝,與日本簽訂了21個密約,並不是為了榮耀而盲目賣國;在各種思想交匯的北大,辜鴻銘的觀點並非完全荒謬和異端,他維護傳統文化的觀點也各有千秋(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合時宜);胡適的實用主義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是壹股力量)。
這種不拘小節、事件意味深長的創作方式,以具體的歷史語境為骨,以歷史事件為肉,以演員的表演為魂,在有血有肉的前提下,讓《偉大復興的開端》的歷史畫卷生動起來,在保證藝術性的同時,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
第三,壹點啟示
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只有能夠應對巨大挑戰的文明才能進步,否則文明就會停滯或流產。中國* *產黨成立前的十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面臨巨大挑戰的十年。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前提下,各種理論、學說和實際行動接連失敗,都說明這些理論、學說和行動無法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大業。相反,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 * *生產者可以帶領中國走出歷史困境,創造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
然而,湯因比曾經說過,“成功應對挑戰的少數有創造力的人需要多久才能經歷壹次精神重生,並使自己有資格迎接下壹次又壹次的挑戰?”縱觀歷史,任何文明模式的發展過程都是成就與問題的拉鋸戰。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初步實現了百年前的夢想。但是,對於存在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刻意回避,而應該真誠面對。真正的、可持續的成功,基於這樣的基礎之上,賦予了“與時俱進”更加深刻的、可操作的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說,偉大復興開端的出現具有雙重意義。第壹個意義是讓我們重溫那段驚天動地的歷史,了解中國百年來的辛酸苦辣,讓所有中國人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新世界,從而努力工作,通過個人的努力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第二個意義在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黨員以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成功應對了各種挑戰,這是新中國建立、發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和平崛起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並存,更需要我們回到黨建的源頭,從這個源頭找到火種,賦予它新時代的意義,帶領中國從勝利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