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中國古代繪畫
五代
文物原本屬於故宮老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現狀
簡介
帛書,水墨,豎:144.4厘米,橫:56.8厘米。
管同,又名童或童,長安人。他畫風景畫,師從郝靜,刻意學習力學,並成了自己的家庭。當時被稱為“官家山水”。他的山水筆法古樸蒼勁,景物寬廣雋永,與李成、範寬齊名,北宋時被譽為“三景”。
《關山行旅圖》是關童的代表作。這是壹幅壯麗的畫卷,山巒疊嶂,古寺掩映在深谷密林之中,附近有板橋茅屋,遊人商賈如雲,雞犬歡唱,是壹幅和諧生活的好畫卷。這幅畫的風景既“高”又“平”。樹有枝無莖,筆古樸蒼勁,粗細斷續。筆由心入心,情景交融。此外,畫家墨漬生動,墨韻跌宕,可見關山山水畫的博大精深。
唐宋之交,史稱“五代十國”。雖然時局不穩,政權更叠,但繪畫作為壹種傳承文明和審美品格的藝術形式,自晉唐以來就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出現了群星璀璨的大風氣。
郝靜、管同、董源、巨然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著名畫家,成為後世畫家學習的榜樣。這壹時期繪畫的基本技法、構圖方案、繪畫理論趨於成熟,產生了許多經典名作。董源和巨然曾經有過壹段感情,用精細的畫風描繪江南的風景;郝靜和管同也是老師,他們的畫風是威嚴而凝重的。郝靜的弟子管同,經過努力,獲得了郝靜的筆法,將他的老師開創的全景山水和山水畫技法推向了成熟,並超越了他的老師。後人將管同的山水畫稱為“管嘉山水”,與李成、範寬並稱宋初“山水畫三傑”,代表了宋代山水畫的主流。
《關通》是壹幅風景畫,筆法簡單,景闊意長,充滿生活氣息。構圖兼顧高遠法和平實法,用筆古樸蒼勁,濃淡斷續點。石木畫大師出自畢洪(唐代畫家,擅畫樹石),樹有枝無枝,墨漬生動迷人。有人評價管同的畫,說“蓋畫就少了壹點細節,用筆越簡單,精神越強烈,景物越少,意味越長。”(武松明《宣和畫譜》)有人這樣評價他的畫:“他的畫是高聳的山峰,俯視著貧窮的山谷,出類拔萃者,壹筆而成。它的形狀像是突然噴湧而出,峰巒怪石綠,山腳下的山石地理平坦,路與路絕無僅有。橋和村都可以準備,所以當時就推了。”
這幅《關山行旅圖》(見圖)是關童的代表作。絲綢版淺色,長144.4厘米,寬56.8厘米。構圖上,壹條河流從左向右斜流,將畫面分割成“Z”字形。河的右側是壹座連綿起伏的山峰,用高法向上畫出壹座巨大的山峰,突兀高聳,像壹朵卷雲,這是觀龍山河的特色;河的左岸地勢略緩,有壹座木橋連接兩岸。橋上和岸邊都有行人,騎著毛驢,或者朝酒店走去。在畫面的下方,用平原法畫出了壹家山野酒店,遊客們或走或坐,休息喝茶,壹個女人在燒水,幾個孩子在玩耍,酒店周圍是雞犬和豬圈,河邊停泊著壹艘小船——多麽寧靜和諧的生活場景啊!山上的樹都是無葉的空枝或無莖的枝幹,是壹種獨特的“合家歡”的畫法。其筆古樸蒼勁,富有節奏感,所謂“以書入畫”也。先畫出巖石的草圖,然後用“點劃”或“短條紋”進行打磨。筆法細致,再壹層壹層地沾淡墨,所以顯得凝重硬朗。這與董源和巨然的江南山水畫的圓潤柔和有很大的不同。據介紹,明代書畫家王鐸在這幅畫的背面留下了題詞:“關通的畫滴水闊,四周無人。這個框架精準嚴密,步驟細致……”
五代山水畫家管同。長安(今陜西Xi)人。《花間》叫《管同》,《五代名畫補》叫《管同》,是同壹個人。傳世的主要作品有:《觀山行旅圖》、《山溪待渡圖》、《丘山寒林圖》、《丘山漁樂圖》、《丘山建築觀圖》等。
摘要
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滅亡後在中原建立國家的五個朝代,稱為五代:侯亮(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7)、後漢(947-950)、後周(951-960)。在南方,有十個地方割據政權並存。其實這個割據政權是唐末割據政權的延續,後周是北宋的前身。
唐朝後期,中原地區被戰爭削弱了。據記載,黃巢之亂時,“數十州饑,倚屍壁,賊(指黃巢部)以俘為食,日數千人以巨雉碎其骨皮,吐之於外。”(《子同治簡》)秦宗權的另壹個烏合之眾隊伍是“無糧時,民以儲之,士民出,民以從之。”(《舊唐書》)其戮之殘毒,實在令人發指。經過十余年的暴亂,中原地區“荒無人煙,荊軻蔽野”。雖然接下來的五個朝代名義上是繼承自唐宋祁,但名稱是正朔。其實五代前後才五十四年,卻有八姓十三君。這說明當時的中原地區已經到了最混亂的時代。而南方十國中,西蜀和南唐因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成為此時的文化中心。安史之亂後,隨著中原戰亂的反復,全國各地的禦用畫師、名畫家紛紛南遷避難,促進了西蜀、南唐繪畫藝術的發展。西蜀(蜀前後)和江南(南唐)是晚唐到宋初的兩個繪畫中心,聚集了眾多的畫家。蜀前後四大家都熱愛繪畫。為推廣繪畫,已故統治者孟昶於於明德二年(935年)創辦“翰林畫院”,選拔繪畫人才入院,並授予代詔、右侯等職。
朝代更替並不能代表繪畫史上的階段,這壹點在五代繪畫中尤為明顯。五代繪畫不僅是晚唐的延續,而且其風格和特色也延續到了北宋初年。五代十國繪畫繼承了晚唐,在宋代開辟了新的風格,主要表現在:(1)這壹時期的繪畫仍以宗教畫為主,各地寺廟壁畫仍在延續,畫風多沿襲吳道子。(2)山水畫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北方山水體質以郝靜、管同為代表,南方山水體質以董源、巨然為代表。表現巖石紋理和結構的繪畫方法得到了發展,水墨山水畫走向了成熟,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3)花鳥畫形成了兩種風格,分別表達了“富貴”和“野”的不同情趣。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發展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然而,由於缺乏信息,這壹戲劇性變化的許多細節尚不清楚。結合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和傳世作品,我們大致可以認為這壹時期山水畫的成就如下:
(1)我們找到了壹種表現巖石的方式,促進了中國山水畫中水墨山水的繁榮。不同的繪畫方法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兩大流派。斧劈派在郝靜和童貫日趨成熟,皮馬劈派在東源和巨然日趨完善。
斧劈更適合代表北方裸露的巖石峭壁,其變體有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皮馬適用於表達江南丘陵地區的土坡,其變體有卷雲、荷葉、解繩、牛毛等。
(二)初步完成逼真的景觀圖像。五代畫家經過長期的積累,創造了壹種能在平面空間再現三維世界的繪畫方法,並成功地掌握了塑造巖石形狀和表現畫面空間深度與活力的技巧。
(3)湧現出壹批山水畫家,他們的山水體質成為不朽的典範和後人的楷模。
郝靜,生卒年不詳。字浩然,生於河內(今河南沁陽)。五代時,他在太行山洪谷避亂,被封為洪谷子。曾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有墨無筆之品,宜采次子之長,而成壹家”(《郭圖》)。他所謂的“筆”是指勾,而“墨”是指墨色由陰轉陽,可以看作是五代山水畫家用墨勾表現巖石肌理的意識。
《匡廬圖說》作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此畫為水墨絹本,采用全景構圖法,其石法堅硬,兩法並用,氣勢恢宏;雖然它反映了郝靜的壹些特征,但很難確定它是否是真實的。
郝靜著有《書法》,首創了山水畫“六要”:氣、韻、思、景、筆、墨。由於謝赫的“六法”理論不能適應水墨山水畫日益發展的需要,他補充了“六法”中所缺少的“墨”,把“象形為物”、“以類著色”概括為“景”,把“商位”提煉為“思”,而不是不適合於山水畫的“移形造形”。
並提出了“神機妙算”、“筆有四勢”(肌、肉、骨、氣)、“有形之病”、“無形之病”、“物象之源”(樹木、山水的審美體驗)等理論範疇,評價了唐代李思訓、王維、向榮等山水畫家的藝術造詣,深刻而廣泛地闡述了他的成就。
郝靜的山水畫藝術思想與理學家考察宇宙萬物的“理”與“性”的理論非常相似。其本質是把握宇宙,了解其深刻、廣闊、復雜的奧秘,而不僅僅是模仿自然。這個觀察自然的過程包括對自然的觀察、冥想和領悟。正是這種自然觀決定了中國的寫實山水圖像不采用焦點透視的科學空間表現方法(西方的線性透視法在公元18世紀被中國畫家采用),而是以散點透視為主,通過巖石的深淺營造出真實可感的空氣效果。
無論是繪畫實踐還是繪畫理論,郝靜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繪畫,自五代以來,壹直以山水為主,而水墨山水在山水畫中處於主流地位,這與郝靜的影響密切相關。
關通,生卒年不詳。長安(Xi)人。向郝靜學習,以藍色聞名。他們的筆法古樸雄渾,後人統稱其為“景與關”。在管同的三幅傳世作品中,《秋山晚崔塗軸》最能體現管同的原始繪畫風格。畫上的樹木和石頭的形狀,反映了繪畫史上對他畫風的記載,即“石身堅,雜樹豐”(郭《畫品·心得》),但是否真跡難以確定。《關山行旅圖軸》畫的是冷山枯樹,行旅於山店,畫的是有莖有枝的樹,這也和繪畫的史評壹致。《山澗待渡》碑文已經高度程式化或者說不是原創。關仝入宋後,被譽為三大“百代標工程”之壹,其雄偉深遠的北方全景山水體格,在世界上被譽為“關家山水”。他和他的老師郝靜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這壹時期,表現江南山水的繪畫方法開始成熟。但進入宋代後,這種繪畫風格並不被當時決定繪畫時尚的北方貴族文人所欣賞。這種畫風的代表人物董源和巨然,宋人都有過簡要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