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求宗教文化和旅遊論文參考

求宗教文化和旅遊論文參考

宗教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滲透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領域,是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不僅是壹種經濟現象,也是壹種社會文化現象。現代旅遊是各種文化的大規模交流。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其社會影響和在宗教文化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因此,宗教文化與旅遊的關系是密切和相互關聯的。開發宗教文化資源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遊業的發展也有利於宗教文化的傳承、傳播、交流和研究。宗教文化與旅遊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

壹,宗教文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也是壹種極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巨大的旅遊價值。宗教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利於形成特色旅遊產品,開拓新的旅遊市場,吸引遊客,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各種宗教的信徒總數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以朝聖、疏散、燒香拜佛、調查研究為重點,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強烈的求知欲會轉化為旅遊動機。世界上壹些著名的宗教聖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伊斯蘭教的天房寺)、耶路撒冷(耶穌聖墓教堂、伊斯蘭教的阿克薩清真寺、猶太教的聖揍所羅門)、伯利恒(古代以色列大衛王的故鄉,傳說中耶穌的出生地)、意大利的羅馬、梵蒂岡(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為國際旅遊的發達之地。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宗教,包括本土宗教如道教;還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有受外來宗教影響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教,如祆教、安百裏教等。僅國務院公布的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宗教場所150多處,各省、市、自治區共有宗教場所3000多處。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吸引了國內外的信徒、專家學者和普通遊客。佛教文化對中國影響深遠,逐漸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佛教規矩、儀軌和宗派,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以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精、歷史之長而享譽海內外。1987年,國務院公布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廟142座。豐富的佛教文化在身份上有差異性和特殊性:作為佛寺,五臺山的宏偉建築和九華山的民居結構獨具特色;作為雕塑,山西雲岡的石雕和天水麥積山的泥塑、泥塑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藝術技巧。如果進壹步分析,會發現佛教三大建築會因為時代不同、教派不同、地域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以道教崇拜的神靈媽祖為例。媽祖生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廟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臺灣省,他們總是背著媽祖回去探親、祭奠、許願。

當然,由於宗教信仰和宗教派別的差異,世界各地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的聖地。在宣傳和征集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根據宗教文化的特點,註重豐富旅遊商品,增加收入和創匯。如出售各種宗教紀念品、佛教木魚、香囊、佛珠、神像,提供素餐;道教的“八仙過海”、“福祿手三行”畫和介紹宗教名勝的書籍。以佛教勝地普陀山為例,根據遊客的類型和特點,結合當地實際,出售各種反映普陀山風光的圖像和以觀音菩薩為主的佛像,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利用宗教節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壹些宗教節日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心理要求,而且深入人心。基督教的聖誕節和復活節風靡全球,傣族的潑水節和伊斯蘭教的宰牲節也逐漸被人們接受,其新奇和神秘頗具吸引力。

宗教音樂藝術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和獨特的風格吸引著人們,尤其是佛教音樂和基督教贊美詩、聖歌,深受信眾的欣賞,成為舉行宗教儀式、慶祝宗教節日必不可少的內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過間接的形式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宗教文化中的很多人物、故事、傳說都非常生動,被拍成電影、電視、文學作品,廣為流傳。比如《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的故事,唐僧取經的故事以及火焰山等壹些景點等等。《八仙過海》中的道教名山和故事,隨著電視和小說的傳播,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激發了壹部分潛在遊客參與旅遊活動。電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它成為武術愛好者和遊客的必看之地。

宗教文化對旅遊酒店也有壹定的影響。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當表明擬投資的酒店在某個國家或某個宗教信仰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時,那麽擬投資的酒店必須有合適的設施和餐食,並且絕不能違反和違背客人的宗教信仰和習俗。所以在壹些有宗教場所的地區,要投資建設符合宗教規定的賓館或房間。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資酒店接待伊斯蘭教信徒,而酒店沒有專門的牛羊肉餐飲設施,也會引起客人的不滿。總之,應該為不同宗教信仰的遊客提供相應的接待服務。比如穆斯林不能提供豬肉做的菜;佛教信徒要有素食;在“佛道節”上,要提供臘八粥;基督教的聖誕節應該制作聖誕樹,舉辦聖誕晚會,分發聖誕賀卡和其他小禮物。

宗教文化不僅影響酒店的硬件設施,還需要軟件管理和服務。在承擔宗教信徒接待任務的酒店,員工應具備豐富的宗教文化知識,以便管理者針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和制定正確的接待方案;服務員能為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導遊也可以給客人更好的導遊講解。

二,旅遊對宗教文化的影響

旅遊既是壹種經濟現象,也是壹種社會文化現象。現代旅遊是各種文化的大規模交流。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新的旅遊市場的開發,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來參觀、朝聖和學術交流,有利於宗教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也對保護和修復宗教文物古跡起到了作用。

發展旅遊業,必須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其中保護和發展宗教文化遺產是過去和未來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貫徹和有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許多宗教文物古跡得到了修復和維護。比如承德避暑山莊、敦煌莫高窟都是國家保護的;雲南的竹子廟、承德的外八廟、北京的潭柘寺也進行了修繕。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也被列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許多宗教組織恢復了活動,宗教文化遺產得到了整理和傳播,文物古跡也得到了保護和修繕,重現了昔日的風貌。由於黨和人民政府有關政策的實施,許多瀕臨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得到了保護和修復,並發揮了新的作用。旅遊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保護和發展宗教文物,修復宗教。寺廟、宮殿等文化遺產,讓遊客身臨其境,欣賞各種宗教的文化藝術,增長宗教知識,傳承和傳播宗教這壹人類傳統文化。隨著各種境外宗教旅遊團的到來,為中外宗教界人士加強接觸交流提供了許多機會,為宗教文化的傳播和學術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隨著信徒和遊客的增多,很多人捐款,這為宗教文物的保護和維修提供了大量資金。

當然,旅遊業的發展對宗教文化既有積極作用,也有壹定的負面作用。由於遊客數量的增加,帶來了壹些人為的破壞和環境汙染,如遊客在宗教旅遊區亂塗亂畫、亂扔東西、大聲喧嘩等,破壞了宗教名勝區特有的安靜、非凡的氛圍。

  • 上一篇:民主憲政的憲政案例
  • 下一篇:中國的音樂劇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