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秋珀水作文

秋珀水作文

當我九歲的時候,我去了美麗的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是西雙版納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去之前,我聽我媽說傣族有壹個很有特色的節日叫潑水節。當導遊說我們可以自己試試的時候,我非常激動!

最後到了傣族村,看到壹個大廣場,中間有壹個圓形的尖頂,非常漂亮。

爸爸帶我去換上漂亮的傣族男孩子的衣服。起初,我拿著壹個水盆走進廣場。我不知道該怎麽辦。突然,壹個阿姨把壹盆水潑到我臉上。我全身被冷水淋透,嚇得壹屁股坐在地上,噗通壹聲哭了。爸爸媽媽鼓勵我,告訴我潑水節就是讓人們互相潑水,表達祝福。我站起來,去井邊打了壹盆水。當她出來時,她狠狠地揍了另壹個孩子。她驚恐地尖叫,四處躲藏。她急著去打水報仇,我趕緊又去打水...就這樣,我們互相追逐,嬉水,歡笑,哭泣,玩得很開心!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我媽說我們該走了,可我還沒玩夠!我舍不得換回衣服,壹直回頭看那些還在玩的人。我真的不想離開!

據說潑水節在每年的四月中旬舉行,是傣族人最大的節日。傣族是壹個愛水、敬水的民族,潑水節中的水代表著吉祥、幸福和健康。所以濺的越多,帶來的好運也就越多。真的希望能再有壹次參與的機會!

潑水節構成:

傣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的祖先就在中國的西南地區繁衍生息。公元1世紀,中國史書中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史稱“滇越”、“山越”、“遼或遼”。唐宋時期被稱為“金牙”、“黑齒”、“花蠻”、“白裙”。元明時期稱為“白夷”、“白夷”、“伯夷”。傣族人習慣稱自己為“戴娜”、“戴亞”、“戴湛”,但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的意願,改稱戴。

傣族先民是古代百越之壹,漢代稱“滇越”、“山”。魏晉以後,又有“金牙”、“白衣”、“投洋人”等許多別稱,但都自稱“戴”,意為熱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可以分為水岱、漢傣和花腰傣。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建立宜州郡,傣族地區歸宜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縣。明清時期,傣族地區在實行廢除世襲土司、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政策後,逐漸納入朝廷的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傣族地區設立縣、局。

傣族有壹千多年的老傣文和古貝葉經。傣族人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與公歷相差638年,即公歷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但月是陰歷月。傣族日歷分為三個季節,從1月到4月為冷季,從5月到8月為熱季,從9月到12月為雨季。傣族人非常喜愛詩歌,尤其是長篇敘事詩。趙樹理、南蠻那、何鄂、洛桑·尼瑪等敘事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其動作和內容主要模仿當地常見動物的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個性化。孔雀舞不僅來源於對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還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道美蘭以其孔雀舞的表演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節日從6月6日持續到7月6日,相當於公歷的4月。在潑水節,人們會拜佛。姑娘們會用飄著鮮花的淡水為佛祖洗塵,然後互相潑水,互相祝福。壹開始是用手和碗潑水,後來是用鍋和桶,潑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連成壹片。潑水節期間將舉行賽龍舟、飛高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壹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正方形,由幾十根大竹子支撐,樓板懸空;屋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大,既通風又透光。屋頂兩側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打稻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壹般穿無領雙排扣袖襯衫和長袖長褲,裹以白色或藍色布料。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但基本上都是以束發、裙、衫為特征。裙子到腳,衣服又緊又短,下擺只到腰,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大米裝入新鮮竹筒中,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味道清香可口。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普洱茶,唐代遠銷中國各地,清代遠銷東南亞、南亞,如今已打入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成為國內外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裏動植物種類繁多,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之稱。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對外開放,人們可以親臨大自然的寶庫,領略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潑水節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節日從6月6日持續到7月6日,相當於公歷的4月。相傳西雙版納曾經有壹個魔鬼化身,殺人不眨眼。惡魔的頭滾到那裏,就會有火,只有女孩抱起來才能熄滅。女孩們每年輪流值日壹次。每次換班,人們都往姑娘身上潑水以洗去血跡,力挽狂瀾,表示感激和敬意。妖王的頭最後化為灰燼,除了舊布,新潑水節成為習俗。

在潑水節,人們會拜佛。姑娘們會用飄著鮮花的淡水為佛祖洗塵,然後互相潑水,互相祝福。壹開始是用手和碗潑水,後來是用鍋和桶,潑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連成壹片。潑水節期間將舉行賽龍舟、飛高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參考資料:

數據來自網絡畫報:傣族潑水節

中國的傣族是壹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雲南西部的德宏自治州、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在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傣語支。全民信佛,但原始宗教活動也很普遍,如崇拜神、鬼、農業、狩獵、靈物等。

潑水節實際上是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壹。壹般在傣歷六月中旬(農歷清明節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壹般是陽歷13年4月到15年6月。

壹.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稱“浴佛節”,傣語稱“碧麥”(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稱“上寒”、“上見”。這兩個名字都來源於梵文,意為周轉、變化和轉移,意思是太陽在黃道十二宮運行了壹周,開始過渡到新年。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都慶祝這個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慶祝了潑水節。

潑水節起源於印度,是古代婆羅門教的壹種儀式,後來被佛教吸收。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作為壹種民族習俗流傳了數百年。在潑水節的流傳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本民族的神話傳說相結合,賦予了潑水節更加神奇的意義和民族色彩。

第二,傳說

關於潑水節的起源有壹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方出現了壹個殘忍的魔王。他作惡多端,到處燒搶婦女,奸淫婦女,弄得莊稼歉收,百姓不安,百姓苦不堪言。人們忍受著他的殘忍,對他恨之入骨,但沒有人能殺死他。

魔鬼有六個妻子,但他仍然不滿足,搶走了壹個美麗聰明的女孩。七個女孩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方法。聰明的心裏討厭魔鬼,表面卻面無表情,假裝和魔鬼很好。壹天晚上,魔王從外面搶回了許多財寶和奴隸。在魔王不高興的時候,她探尋用頭發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趁著魔鬼睡著了,姑娘悄悄地拔了魔鬼的壹根頭發,把他勒死了。瞬間,惡魔的頭滾到地下,但頭剛壹著地,地上就燃起了大火。眼看要釀成大禍,姑娘們立刻拿起頭,火就滅了。但是,魔鬼的頭滾到哪裏,哪裏就有災難,會被扔到河裏,河水就會泛濫;埋在地下,到處散發著惡臭,只有魔鬼的妻子才能安全地抱著它。

為了避免災難殃及百姓,姑娘們輪流捧魔鬼的頭,壹人壹天。天上的壹天等於地上的壹年。每年,姑娘們輪流,也就是傣族新年。傣族人懷著對姑娘們的敬仰之情,給捧著頭的姑娘們倒上幹凈的水,以洗去她們的血漬和成人的疲憊,作為祝福。

後來,為了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傣族人民在每年的這壹天互相潑水,從而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三。主要活動

傣族的潑水節持續三到四天。第壹天是“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稱之為“萬朵商函”,意為送舊。這個時候,人們要收拾屋子,打掃衛生,準備年夜飯和節日期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叫“煩悶日”,“煩悶”就是“空虛”的意思。按照習俗,這壹天既不是前壹年,也不是後壹年,所以叫“空日”;第三天叫做“麥帕亞萬馬”。據說麥帕亞萬馬的靈魂帶著新的歷法回到了地球。人們習慣將這壹天視為“天王的到來”,這是傣族日歷的新年。

每逢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去佛寺沐浴佛祖,然後開始互相潑水。妳濺我,我濺妳,壹朵朵水花在空中綻放,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年輕人手中明亮晶瑩的水滴,也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水,到處都是水的洗禮、祝福和歌聲。潑水在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包括抓鐘擺、賽龍舟、浴佛、誦經、唱漳哈、鬥雞、跳孔雀舞、跳白象、投包、放飛燈籠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和經貿交流。

1,潑水節“福”:浴佛

在“邁日”這壹天,壹大早,人們就會采摘鮮花和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帶來潔凈的水“為佛洗澡”——為佛像迎塵。“佛浴”結束後,開始集體互潑水。壹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濺得人人落花流水。“水壹潑,戴家瘋”,“濕了就樂壹輩子”!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浪花在空中綻放,人們盡情地潑灑,大聲地笑著,渾身濕透,興致很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尋找愛情和培養幸福的美好時光。在潑水節期間,傣族的未婚青年男女喜歡玩“丟包”的遊戲。女孩手裏精心制作的花包是愛的信物。丟包那天,女生們費盡心思打扮壹番,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男生相隔三四十步,開始互相扔花包。如果小夥子接不到姑娘扔過來的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花插在姑娘的頭發裏。如果女生接不到小夥子扔過來的包,就得把花插在小夥子胸前...於是他漸漸選擇了對方,壹系列浪漫的愛情故事開始了。

3.潑水節“動力”:龍舟賽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激動人心的活動之壹,通常在邁帕亞晚馬節的第三天舉行。那天,人們穿著節日的服裝聚集在瀾滄江和瑞麗河畔觀看龍舟比賽。江面上泊著壹身綠色的龍舟,船上坐著幾十個精瘦的水手。壹聲令下,整裝待發的龍舟箭壹般向前飛去。頓時,整條河鼓聲、鑼聲、號聲、歡呼聲此起彼伏,聲聲對應。這裏的節日氣氛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象腳舞、孔雀舞。

傣族能歌善舞,潑水節少不了舞蹈。大型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村裏的廣場上參加群舞。象腳舞溫暖、穩重、瀟灑。跳舞的人圍成壹個圈,用錳鑼和象鼓跳舞,邊跳邊歡呼“我,我”或者“水,水”!孔雀舞優美、飄逸、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為基礎,在趣味和美感的再創造中,體現了傣族兒童的審美旨趣。也有很多舞者放縱自己的即興創作。有的邊唱歌邊跳舞,有的甚至邊跳舞邊喝酒。他們瘋狂奔放,跳了幾天幾夜也不累。

5.潑水節“高盛”:讓高盛和孔明的燈籠飛起來。

升高高度是潑水節的另壹個保留節目。高盛是傣族人制作的壹種煙火。竹竿底部裝有火藥等配料,放在用竹子做成的高架子上,用電線連接,經常在夜間燃放。提升時,點燃導火索使火藥燃燒,會產生強大的推力,把竹子像火箭壹樣推上天空。竹子冒出白煙,發出颼颼的尖嘯,同時在空中放射出絢爛的煙花,宛如花朵,耀眼而奇妙。地面上,歡呼聲、歡呼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嘆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飛得更高更遠的寨子,更讓人感到光榮和吉祥。

放燈也是傣族地區壹種獨特的活動。晚上,人們在廣場的空地上點燃燈籠和蠟燭,放入自制的氣球中,利用空氣的浮力將燈籠飛向天空。明亮的燈籠在黑夜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聖人孔明。

第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充分展示傣族傳統文化的綜合性舞臺,包括水文化、樂舞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俗崇拜。它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中展示的掌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人認識自然、愛水敬佛、溫柔從容的民族特色。同時,潑水節也是加強西雙版納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為西雙版納州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與交流,促進西雙版納州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上一篇:明清傳統農業受到沖擊。
  • 下一篇:青島膠州市有多少人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