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風雲:(1937.1-)遼寧沈陽人。中國曲協,天津曲協。生於曲藝世家,自幼隨父學藝。九歲拜西河著名鼓手左天鳳為師。1953加入天津市第壹區人民政府組建的書宋隊,任隊長。從1982到1984,他改編了《大崗村》、《霍元甲》、《蘇帶刀》等十多首樂曲。經過選拔,他參加了以往的演出“金門曲輝”並獲得壹等獎。在1985-1987期間創作了《翠花宮濺血》、《打鑾家》、《智取城防圖》等曲目,其中歌謠《薛家將》發表於1987。她的丈夫,師從著名相聲藝術家侯,目前在相聲隊表演;她的丈夫劉彤也是相聲演員,在中央電視臺相聲比賽中獲得壹等獎。
陳立軍:(1944.9 ——)遼寧沈陽人。1958跟爺爺陳中山學唱東北大鼓。1960加入錦州市曲藝團,學生,演員。65438-0976加入錦州文工團,擔任歌劇、話劇演員。1980年回到錦州曲藝團,擔任東北大鼓、評書演員。1991調入錦州藝術研究院任副研究員。書目以《大西唐家傳》、《曹家將》、《隋唐演義》為主,現代書目有《火金剛》、《平原槍聲》。1986年演出《智取大清靈》獲遼寧省優秀曲藝節目評選大賽優秀表演獎。1988年東北首屆現代講故事電視邀請賽中,講故事表演《撇智鬥王》獲講故事銀杯獎。從1986開始,我的父親陳慶元,我的姐姐* * *,陳立傑錄制了長篇敘事曲《薛丁山與樊梨花》、《三鬧邊梁》、《陳平三字經》、《小飛傳奇》、《安公子投降》,在全國多家電視臺播出。個人在電臺錄制的長篇歌謠有《大西唐傳奇(上、下)》、《十顆金丸》、《奇婚案》、《風雨劍》等,其中前兩部曾獲全國市(地)電臺協作會評書節目壹等獎。現為中國音協會員、遼寧省音協副主任、錦州市音協副主席、錦州市CPPCC會員。
出版評書作品:《三訪聚寶樓》(兩卷本,《北方女人》)、《特別偵察兵》(合作)等。
陳慶元:(1923.4—1988.8)沈陽南部紅嶺堡子人。原名陳和陳占河。生前是錦州曲藝團團長。出生於曲藝世家,65438-0928年舉家遷居黑龍江富錦縣。因為我爺爺和爸爸都是東北大鼓藝人,受家庭影響,六歲開始跟爸爸陳中山(1886-1967)學唱東北大鼓,九歲開始表演。十五歲正式掛牌,十六歲開始在東北三省演出。1941年,白清文當了老師。他熟練地掌握了隋唐和大西唐的傳家寶演義,還學習了父親根據野史編撰的《曹氏家將》,並加以加工。從1945開始在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本溪、瓦房店等地演出,從1948開始在牡丹江演出,壹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回遼寧。65438年至0957年,他去了錦州,加入了錦州曲藝團,並定居下來。由於缺少弦樂手,我不得不放棄東北大鼓,改講評書。195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曲藝改進協會副會長兼工會主席,1953遼寧省本溪市曲藝團團長。
上世紀60年代,他在錦州、遼寧等地電臺播出《火金剛》,引起強烈反響。1978參加遼寧曲藝表演,獲優秀表演獎。1982為撫順、錦州廣播電臺錄制108講座《曹家江》;1985年與女兒陳麗君、陳立傑為遼寧電視臺錄制《三邀樊梨花》、《小飛買藥》。全國有20多家、40多家廣播電臺播放過他的長篇敘事曲《烈火金剛》、《隋唐演義》,還有《薛丁山與樊梨花》、《安梁靜的婚事》等多首敘事曲在國家廣播電臺、電視臺播出。作品多次在全國市(地)廣播文藝聯播協作會上獲評書壹等獎。三腦邊梁、三陳數平獲1985至1986“遼寧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1986年5月,在千山書展上,觀眾被壹段“成搶皇帝”震驚;1987 10,我帶病去北京參加全國評書論壇。被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鼓樂表演藝術家”榮譽稱號。1988165438+10月,著名評書藝術家陳慶元先生從文50年紀念活動在金州舉行。代表作《相馬傳》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名著系列。
陳慶元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帥”藝術,而且博采眾長,百家爭鳴。他的聲音寬廣渾厚,清晰明了,具有“喊、掛、舌、唇、息”的基本功;敘事細膩含蓄,善畫聲,善抒情;節奏活潑多變,表演生動逼真,善於刻畫反面人物。他強調以言為先,以表為輔,講究“吐”功夫,即“噴如削金斷玉,吐如板上釘釘。”在換新書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把“贊”、“賦”、“透”、“串口”融為壹體,融會貫通。他還會說今彥語,補充了很多課外書。他的評書在結構上是“鉤、扣、坨、環”,在表現上是“精、美、帥、奇”。
陳慶元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曲藝家協會遼寧分會常務理事、錦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並當選為遼寧省和錦州市CPPCC委員、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它的正式弟子是演員石。
出版的評書作品有:《相馬傳》(黃河文藝)、《相馬傳》(春風文藝)、《秦瓊賣馬》(春風文藝)、《三邀樊梨花》(春風文藝)、《樊梨花架橋婚》(中原農民)、《三鬧邊梁》(春風文藝)、《陳平三擒》(陳平)。
白:(1938—)回族。祖籍河北,出生於河南開封。1951在天津跟王本林學相聲;十五歲時(1951歲),李清海和李春琴在沈陽學唱西河鼓。他在沈陽演出多年。1959後在沈陽曲藝團、沈陽沈河曲藝隊等專業團體講故事。現在是沈陽演出公司幹部。他的代表作《英雄春秋》(無鹽皇後)、《銀盒春秋》(孫龐戰鬥智慧)、《走馬春秋》(樂毅伐齊)、《刀劍春秋》(萬仙陣)為四連書,是神話故事的代表作。其中,由《無鹽女王》和《萬仙陣》組成的《鬼神傳說故事集》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系列。
白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出版評書作品:《無鹽娘娘傳奇》(春風文藝,1988)、《萬仙陣》(沈洋,1989)、《神鬼傳奇》(春風文藝,1996)、《唐宮女俠的悲劇》(黑龍江人,65438)
白:(1929—)滿族,遼寧岫巖人。中國曲阜協會會員,鞍山曲阜藝術團創始人。先後在鞍山群眾藝術館、鞍山市文聯做曲藝編輯,後調入鞍山市曲藝團。出版二人轉《情人會》、《妻子歸來》、《壹只雞》、《婆婆紋身》、《征婚啟事》等30余篇,整理《小八壹》、《湖陽何冰》、《火山王周揚》、《龍門俠客》、《龍門俠客演義》、《百年》等歌謠。
陳士和:(:(1887—1955)浙江紹興人,祖祖輩輩生活在北京,是個北京人。原名陳建古,後改為古本,字蘭亭;壹個陳德本。生於前門外的蓄營。我父親在清末刑部衙門做文員(壹說是清親王府的廚師)。小時候在清王府食堂幫忙做飯,八九歲開始跟著父親讀書識字。因為家境貧寒,他從十歲開始就為溫飽奔波,聽過很多評書。來世神殿收他為養子,教他講故事的訣竅。辛亥革命後(1912),正式拜張為師,講授《聊齋》。張擅長古文與白話文的翻譯,而則繼承他的衣缽,受田、雙後平等人的影響,博采眾長。經過多次討論和實驗,在張敘事的基礎上,逐漸改變了照本宣科的敘事,用愛恨情仇分明的感情、深刻的社會知識、生動的語言,重新創造了故事,形成了評書藝術的新流派,1925來津講故事。1940後長期占領天津,專做聊齋。1952年,參加了《六號門》的拍攝,飾演反派“馬八貝兒”,刻畫了壹個天津舊社會的老“混混”形象。1952 165438+10月,我來北京參加“首屆全國戲曲觀摩大會”。那時候我的胡子已經飄起來了,已經過了古稀之年。1954 10,天津市文化局組織力量對聊齋進行了記錄、記載和整理,可惜只得到13段。陳士和先生於2006年10月6日去世。
陳士和壹生說的《聊齋》五十壹篇,選取兩個主題: (壹)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敗,表現人民的反抗精神;(2)鞭撻封建包辦婚姻制度,歌頌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他同情和贊美善良的人民、無怨無悔的弱者和正直誠實的人物,抨擊和嘲諷貪官汙吏、土豪劣紳乃至封建最高統治者等各種醜惡人物,並在壹定程度上闡述了蒲松齡原著的思想內容。其講故事語言通俗生動,書路細致縝密,情節跌宕起伏,臺風善良大方,口齒伶俐,善於模仿各種人物的神態。他經常對原著中涉及的歷史、地理、宮廷禮儀、世俗、倫理、人情等內容加入通俗的解釋;善於抓蒼蠅(即興笑話),善於用鏈條“串包袱”;往往加書制造懸念,敘述中夾雜評論、敘述、討論,合情合理。他講的壹個連載的故事,給原著中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的描寫,更加細致地勾勒了場景,增加了很多戲劇性的細節,豐富了原著的藝術形象。敘事不以荒誕的情節炫動觀眾,而是註重挖掘原著故事隱喻現實生活,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使其具有強烈的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精神。但有些作品也破壞了原著虛幻突兀的環境而以“異類”的人物描寫藝術風格和人生意境,或者淺薄地對待原著豐富深刻的主題內涵。
人們稱贊陳士和的《聊齋》,做到了所謂“三愛”(聽、學、問)、“三廣”(寬耳、寬眼、寬心)、“四絕”(明說、模仿、評論、表演)。金壽神說,“陳士和能把聊齋講得通俗、細膩、感人,善於用鈕,有讓人聽久了百聽不厭的魅力。”
出版的評書作品有:《聊齋誌異》(第壹集《百花文藝》,包括《嶗山道士》、《畫皮》、《潑》、《續》、《雲》、《考記》、《向高》)、《聊齋誌異》(第二集《聊齋誌異》)
陳銀榮:(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陳永和,從十三歲開始跟隨著名說書人品正三,學習了壹系列帶袈裟的書籍,包括《九老行隋》、《隋唐演義》、《隋唐列傳》、《龍潭保羅》、《盛世長壽考》、《五代殘唐》、《大宋飛龍傳奇》、《楊家將》等。二十壹歲正式隨品正三出師,長期在北京、張家口、天津演出。他邊學邊記,廣搜多問,不斷豐富書目內容,使之合理。1949後,他將《隋唐演義》全部重新整理,命名為《行唐傳》,既繼承了《品正三》的評書藝術,又從評書大王雙厚平傳世的《隋唐演義》中吸取了大量營養(1989全部整理,有* * 1.4萬字)。還編著演出了《黃巢起義》、《靈泉洞》、《呂梁英雄傳》等八部新編史書。1959參加北京宣武說唱團。1986參加北京曲協等單位舉辦的“曲藝前輩舞臺生涯50周年慶典”。陳寅恪擅長以長袍書言,以表演精湛、人物刻畫生動、評書善用典故著稱。有盛寶珍等弟子。
出版評書作品:《邢唐傳》(四卷本,中國曲藝,1984;十卷,包括元宵節,南陽關,賈家樓,瓦崗寨,英雄會,四平山,彩虹關,揚州會,搶三關,鎖五龍等。,6438+09865438+其中《彩燈》、《賈家樓》、《瓦崗寨》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在1957出版。)邢唐傳(中國曲藝),鮑富創龍潭(中國曲藝)等等。
單田芳:(1935.11-)河北淶水(山東德平)。原名山中川。1935 165438+10月11出生於天津(營口左右)。生於曲藝世家,祖父王是最早由韶關進入沈陽的老藝術家。母親王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鼓手,人稱“白姑娘”。父親單永奎是弦樂大師;單永勝大叔和單永懷大叔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六歲上私塾,七八歲學了壹些傳統書目。放學後,他壹邊讀書壹邊幫父母抄寫段落和單詞,豐富的社會歷史地理生活知識,書歌的配合,表演的技巧,讓他受益匪淺。十三四歲的時候,我已經能記住好幾本長書了。1953高中畢業後,單田芳收到了東北工學院和沈陽醫學院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因為他對講故事的熱情,他放棄了學業,追隨藝術。後來,他以李清海為師,正式講故事。其間就讀於遼寧大學歷史系(函授)。1956成為遼寧省唯壹擁有大專文憑的評書藝人,這在全國甚至都是罕見的。65438-0955加入鞍山市曲藝團,師從西河著名鼓手趙玉峰和著名說書人楊田榮,藝術水平大幅度提高。24歲正式登臺。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1955-1956期間,先後說了《三國誌》、《隋唐演義》、《明英烈》等十余首傳統歌謠,以及林《元》、《平原上的槍響》、《壹個銅紐扣》、《新兒女英雄傳》、《破曉》、《紅色保險箱》。盡管十年動亂時運不濟,但他依然堅持修行,默默背書背詞,構造新篇。
1979年5月1日,單田芳回到了圖書世界。第壹首歌謠《隋唐演義》(簡稱《瓦缸英雄》)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此後與他合作十余年,錄制播出了三十九首民謠。主要有《三國演義》、《明英烈》、《忠春秋》、《七俠五義》等。,在全國幾十家電臺都很受歡迎。其中,《天京血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觀眾達6億。1981至今,發表評書近四十篇,是國內評書最多的演員。《明英烈》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2000年,大眾出版社出版了《單田芳評書全集》。《中國武俠小說史》也將他列為近年來大陸武俠小說家之壹。評書《白眉英雄》、《紅碧園》也被拍成電視劇播出。此外,他還錄制了《張學良》、《七俠五義》、《隋唐演義》、《鐵傘奇人》、《六安鋪堡與豐澤園》(續)、《劉玲傳奇》等多部電視民謠和《龍虎鬥》(續)等電臺民謠。單田芳還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現為中國曲學會會員、中國通俗小說研究會會員。
單田芳認為,“講故事應該既平實又有爆發力。”“爆”又叫“波”,可以起到異常峰突起的作用。生動、準確、鮮明是他講故事的最大特點。其講故事老練蒼勁,自然流暢;語言生動有趣;寫作邏輯縝密,語法正確;說話時,他知識淵博,詩詞歌賦,華麗優雅;說白了就是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的俗語親切生動。總之,他能用生動、精煉、準確、鮮明的語言塑造人物,烘托環境的憤怒,極大地調動觀眾的想象力。所以不僅在國內,在海外華人中也有壹定的影響力,為他贏得了“單國口”的美譽。他在評書的創作上壹絲不茍。在編目《百年風雨》(在全國140家市級電臺播出)時,查閱了《百年英雄》、《太平天國》、《天京之變》、《慈禧前傳》、《清宮十三朝》等幾十份資料。
出版的評書作品有:《瓦缸英雄》(兩卷本,山西人)、《唐人傳》(春風文學)、《宮門玉帶掛》(中原農民)、《薛西征》(中原農民)、《明英烈》(文學)、《大明沖鋒輕旅》(黃河文學)、《王子掃北》(等。黑龍江人)、白眉英雄(兩卷本,內蒙人)、鐵傘怪(海天版)、燕王與劍客(內蒙人)、大明傳奇(中國文聯)、大明五俠(作家版)、漫畫(內蒙人)和三俠(三俠)前傳》(兩卷本,內蒙人)、《童林傳?傳記(兩卷本,內蒙古人)和單田芳評書全集(大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