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翠工藝,起源於漢代,是我國傳統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屬於首飾制作中的輔助工作,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
點翠科技制作的首飾光澤好,色澤鮮艷,永不褪色。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燒藍技術並不是壹個獨立的工種,而是點綴、修飾、增加色彩美感的輔助工種,出現在珠寶行業。燒藍工藝是中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壹。因為這種“藍”只能燒在銀器表面,所以又叫“燒銀藍”。
銀燒藍,又稱銀胎琺瑯,是13年底意大利工匠發明的,14世紀法國巴黎出現了彩色透明琺瑯。到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實物是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的銀燒藍五福彭壽八方盒,已有藍寶石、淺藍、淺綠、紅、黃、白等多種顏色的琺瑯,透明度好,色彩明亮清晰。屬於成熟產品,所以產地應該不晚於17。
擴展數據
1.點翠工藝分為軟祖母綠和硬祖母綠,根據點翠工藝使用的翠鳥羽毛來劃分。
1,硬綠色
點翠用的翠鳥羽毛比較大,叫硬玉,左右翅膀十根(行話叫“大條”),尾巴八根(行話叫“尾條”),所以壹只翠鳥壹般只用28根左右的羽毛。
2.柔軟的綠色
軟翠就是點翠工藝,用翠鳥比較小的羽毛制作的點翠首飾,叫軟翠。
二、燒藍過程的歷史
早期的銀燒琺瑯手工藝品是由清朝內政部和楚光部設立的“銀器廠”生產的。這些手工藝品都是為宮廷貴族制作的,所以我們很難在這樣的作品中看到古代工匠的名字。
直到清末,民間銀店才開始燒這種器皿。銀胎琺瑯的制作是壹個集冶金、鑄造、繪畫、烘烤、雕刻、錘打於壹體的復雜過程,缺壹不可。常見的琺瑯顏色有藍、綠、紅、黃、白。
百度百科-點翠
百度百科-烤藍
百度百科-燃燒的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