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古稱鞭炮,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鞭炮,指的是竹子燃燒並爆炸,因為竹子燃燒時發出“劈、劈、叭”的聲音,所以叫鞭炮。起初,鞭炮主要用於辟邪。南北朝時,梁朝宗的《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初壹,雞第壹聲啼叫,大家就起來在自家院子裏放鞭炮,驅趕瘟神的邪氣。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用火燒竹子使其爆裂並發出聲音,以此來驅除瘟疫。
唐代的鞭炮又叫“爆桿”,大概是將壹根長竹竿壹段壹段地燃燒起來,發出連續不斷的爆裂聲。南昌詩人賴虎的詩《早春》:“新歷只開壹半,亭子依舊爆棚。”這是春節燒竹竿的場景。
後來,煉金術士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壹起可以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些人把火藥放在竹筒裏,並大聲引爆,從而取代了燃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到了北宋,已經有了用卷紙包裹的煙花,有了單環和雙環之分。改名為“炮戰”,後改為“鞭炮”。
火藥是中國漢族在隋唐時期發明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火藥發明後最初用作藥物。因為容易著火爆炸,所以又在軍事上使用。
煙花又稱焰火、焰火,在中國發明較早,主要用於軍事和盛大儀式或表演。南朝沈約《傷春》詩:“年方被禁,煙火繞樓。”《武林往事》記載了宋孝宗觀潮放煙花的壹幕,說:“惜春十年(公元1183),八月十八日,我到壹德壽宮,* * *邀浙江兩寺觀潮...軍隊奉命在江面上呈五列分布,騎著旗幟,標槍舞刀,走在地上。當五色煙炮通江點燃,收煙止炮,所有船只將隱,不見壹人。”
唐太宗李世民迷戀山鬼,長期治療無效,於是寫信到全國各地求醫。當時24歲的獵布人李益應詔揭榜,基於獵土原理,用竹管填硝驅逐山魈邪氣,使皇帝龍身得以恢復,被封為鞭炮創始人。上栗人壹直對李紈頂禮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他們就在東晉九年(公元354年)創建的上裏南街護聖觀中設立了“鞭炮創始人李紈神座”。後來,李萬回到家鄉制作鞭炮,並逐漸將制作鞭炮的技術傳授給鄰居。李益造福桑梓,贏得百姓尊重。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當地民眾將每年的4月18日(李毅生日)定為“鞭炮鼻祖”的生日紀念日。這壹天,馬史、大姚、金剛、文佳、慕童、湘贛邊界的白土灘等地的人們自發地成群結隊地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