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人們認為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可以食用的烤豬。當時,八寶之壹的“炮豚”被認為是指燒豬。早在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就將烤乳豬作為壹項重要的烹飪技術成果進行了記載。他寫道:“顏色如琥珀,似真金。入口即消,堅如淩雪,含膏潤澤,非比尋常。”壹千四百多年前,中國的烹飪技藝就有如此深厚的造詣,著實讓世人驚嘆。在清朝康熙時期,烤乳豬是壹道著名的宮廷菜肴,並成為“滿漢全席”中的壹道主菜。隨著“滿漢全席”的流行,烤乳豬已經遍布全國。在廣州,烤乳豬長期以來在餐飲行業中風生水起,深受食客青睞。用乳豬做的,在老北京酒樓應該算是“春雪”,是宮廷裏有錢有勢的人宴飲時吃的名菜。後來流傳到各地,也是廣州最有名的特色菜,更是聞名中外的廣東燒烤中的壹絕。
在廣東的傳統習俗中,燒豬或乳豬是各種喜慶場合的常見祭品。無論是新店開業,還是清明節祭祖,都普遍會進行整只燒豬或烤乳豬作為祭祀。切割和烤豬有時是儀式的壹部分。儀式結束後,參與者將分享烤豬。因為烤乳豬量少,而且烤乳豬冷卻後口感會差壹些,所以在戶外進行儀式時,壹般用普通烤乳豬比烤乳豬多。但在廣東或香港,烤乳豬仍然是必點的壹道菜。按照廣東傳統的婚禮習俗,新娘婚後三天回娘家探親,稱為“回門”。如果新娘結婚時還是處女,男方會在她回國時送壹只乳豬或壹只燒豬作為禮物。今天的婚禮將不再傳達這個意思;但是,乳豬還是被留在了婚宴上,成為了各種菜肴中的主角。在香港的壹些餐館,流行在乳豬的眼睛上放上閃光的燈泡。婚宴上菜乳豬前,先調暗燈光,然後服務員排隊隆重上菜乳豬。除了被留在酒席上,在粵語俚語中,“豬”也被用來暗示女人的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