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分)因為都江堰的建設①有壹個正確的理念:順應自然,順應生態,造福人民;(2)方法論科學:“低堰、深灘沖刷”和“四六、防洪抗旱”;③長效性:仍在發揮灌溉和防洪的作用;④體現了“善如水”的哲學。
⒔(6點)使用討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以物托誌:表達都江堰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求;借古寫今:通過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境問題的擔憂;現實與現實的結合:通過都江堰表達對生命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行善”,即都江堰是行善之作;建設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和他的後繼者可謂好人。由此得出結論,做好人,做好事是應該的。
在考點閱讀文學文本。
閱讀和欣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欣賞註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理解內涵,分析藝術表現;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題材料以散文、小說為主,也可選擇合適的詩歌或戲劇作品。
分析《從善如水》是“被羞辱的傳奇作家張笑天”寫的,Sina.com說“張笑天的作品主要反映當下的社會生活,探討人們的思想、情感、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問題”。2008年9月出版的《吉林日報》,長約3700字,但被提議者縮減為1000多字。但文章的主題卻很符合江蘇娟壹直秉持的對現代文明的憂慮。從高度發達的傳媒文化可以娛樂至死(2005年《波茲曼的詛咒》)到對關中農民勤勞、樸實、積極、樂觀生活的無限向往和贊美(2006年《麥田》);從對無限美好的農耕文明的贊美和眷戀以及對它即將消失的無限惋惜(2007年《煙雨牛白鷺圖》)到對中國農村人情親情純樸之美的謳歌(2008年《侯銀匠》),江蘇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壹直壹路行軍到2009年,為“原始”、“原生態”吶喊。
可以看出,命題延續了全國卷閱讀散文的思路(如“我總想為妳唱壹首歌”),考生還是可以做基本思考的。汶川地震自然讓都江堰成為熱門話題。關註生活,關註現實,無疑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和坦途。廣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