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龍:雖然沒有考古發現,但這把劍的制作工藝還在。又名龍泉劍。近代生產的龍泉劍堅韌鋒利,剛柔並濟,能伸能彎,能舞能刺,造型優美。它可以把六塊銅板疊在壹起,不需要葉片滾動就可以把它們壹分為二。壹把軟劍,可以卷在腰間,壹旦松開就保持筆直。目前劍身是純鋼鍛造。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煉、鍛、鏟、銼、刻、嵌銅、冷鍛、淬火、打磨等20多道主要工序。樣式很多,有長劍(單劍雙劍)、短劍、手杖劍等等。劍身和劍殼的造型和裝飾具有傳統特色,在國內外廣受好評。
3、光劍: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壹尺五寸,柄為圓柱形,有兩個箍邊。劍身刻有兩行篆書,銘文寫著“攻玉王光子,用劍打毛人。”是安徽省南陵縣出土的文物。長陽劍:春秋晚期的鋼劍。因考古學家於1976年4月在長沙發掘長陽65號墓時出土而得名。這是中國發現的第壹把古代鋼劍。此劍劍柄長7.8厘米,劍身長30.6厘米,劍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楊家山鐵劍:中國現存最早的鐵劍。是春秋晚期湖南長沙楊家山墓出土的文物。劍長38.4厘米,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曹操的利刃:持刀古劍。劍的背面有壹個篆字“曹操以利刃”,故名。劍身長三尺二寸四分,寬約壹寸二分,重七兩壹斤。護手上有三朵小花。劍鐓和護手均鑲銀精鑄,柄和護手為刀形。1918,山東濟寧西關古墓出土。吳劍:古劍的名字。這是春秋時期吳使用的。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劍身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兩個棱形箍。劍身有脊,蠟旁有兩行鐫刻的篆書:“攻我王光,以劍衛民。”吳王夫差劍:古劍名。這是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的。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身長度為59.1厘米,劍身寬度為厘米。劍上刻有篆書銘文:“攻吾王夫差自用。”越王勾踐之劍: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王北壹號墓出土。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長8.4厘米。上面有銘文,曰:“越王鴿淺用劍。”淺鴿子是壹個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