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在甘肅曲藝?精彩?——秦安小曲

在甘肅曲藝?精彩?——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壹種叫“小”“老”的劇種——淮安老調。發源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流星雨》,這種曲調簡單,唱法溫柔的劇種,對當地人來說肯定是不錯的,但外地人可能更欣賞的是它的唱法!畢竟是用當地的方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甘肅文化的秦安小曲!

小曲在秦安走過了500多年的滄桑。500多年來,它記錄和唱出了歷代人的情懷和心聲,見證了高原小城的喜怒哀樂和變遷。

小曲的誕生與秦安著名學者胡茂宗有關。據甘肅信通知,胡小時候,繼母對他很嚴厲。他晚自習的時候,連燈油都不給他,他姐姐就拿著口油燈陪著他。明朝弘治二年(1499),胡以19歲的高齡創作了《劉四越調》和《萬宇拓跋》,成為秦安小曲的鼻祖。胡做官後,“助綏安編輯,民用大蘇”,“開石堰灌溉民田”,“歧視貪汙”,“能勝任”。他被罷官後“開櫃寫書”,寫詩。他人生的成就,離不開他背後的大姐姐。秦安小曲之所以贏得壹代又壹代秦安人的喜愛,正是因為有這樣壹位品格高尚的書生,還有他那位也懂大義的姐姐。

秀才的青睞,使秦安小曲在明清、民國時期大放異彩。清代張思成的《小鄧柯》、李文贊的《永遠在我心中》和《思念愛人》都是當時的熱門劇目。秦安小曲還有壹個不同於上述“老調”的流派,叫“花調”,清末從陜西傳入秦安,俗稱“土美胡”。融入了秦安方言和當地民歌的曲調,適合抒情,不強調情節,所以更像是秦安民歌,流行在村頭門口,是老百姓抒發喜怒哀樂,抒發感情的咽喉。

在小曲鼎盛的清代,秦安大地仿佛是壹片胡漢雜居的自由藝術土壤,街巷鱗次櫛比,蠻夷拉弦,嬌媚少女歡唱。無論是商旅人士還是街頭攤販,但凡腰細的,都在茶館裏感受幾口福茶,壹邊聽幾首小曲,那是壹派忘機的景象。

秦安人愛小曲,幾乎到了陶醉和溺愛的地步。文藝專家也認為,秦安小曲“音調高而不爆,節奏緊而不急,多變而不亂,復雜而不硬”,旋律迂回,色彩鮮明,極其靈巧。但是,為什麽小曲這麽多年都被禁錮在壹個地方,沒有離開秦安?在我看來,除了曲調和主題缺乏創新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時代。屈,壹種戲劇形式,盛行於元代。到了明代,雜劇和傳奇基本壟斷了戲曲舞臺。小曲本身的出現晚了幾百年,但小曲這朵藝術之花今天並沒有雕零,因為它沒有失去秦安這片激情的土壤。

解放後,小曲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搶救、保護和挖掘。眾多秦安藝人嘗試小曲創新,1979成功移植梁祝,使秦安小曲走向蘭天戲曲舞臺,隨後又陸續移植樓臺會和集,進壹步提高了秦安小曲的藝術品位。2003年6月至10月,由曹睿等人編導的《鶯鶯抄紅》、《村官演義》、《生日》、《戀愛學生》等現代小曲劇在蘭州、天水、秦安等地巡回演出,並在全省小曲展演中獲得冠軍,唱響了與時俱進的秦安小曲。

  • 上一篇:壹次限流的引發思考
  • 下一篇:結婚儀式是婚禮前壹天舉行的吉祥形式,那麽如何舉行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