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每次朝會前,太監都要在正殿前的廣場上扔三次鞭子,稱為網鞭,也叫靜鞭、警鞭。
網鞭是古代帝王的禮儀儀式之壹,通過制造噪音來警告人們保持安靜。意味著皇帝就要出現了,所有人都要肅靜。網鞭不是清朝獨有的。宋代有記載“唐五代有鞭笞之聲”,說明這種儀式在唐或五代以前就有了。
《清史稿·六十三禮七錄》中記載,清代對“鞭笞”儀式有詳細的規定。比如“朝會”上每次有“鞭笞”,皇帝從中和殿出來,到了太極殿(金殿),就鞭笞三下;儀式結束時,馬鞭響了三次,皇帝乘車回宮。
從五代十國到南宋,朝廷開會前,安排十幾名侍衛在朝堂外鞭笞,要求聲音壹致、響亮。如果鞭子不均勻或不出聲,這些衛兵將受到懲罰。這對這些警衛來說很難,他們沒日沒夜地苦練,就是為了練鞭刑。
鞭打的衛兵數量發生了許多變化。宋孝宗時期鞭笞的人數達到14人,都是宮廷侍衛。元朝以後人數減少,壹次打三次。清朝康熙年間,統壹改為太監壹次打三次。這是人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
其實這是帝王們在給自己強加!想想吧。鞭子會傷人。沒有人想被鞭打。就像牛羊壹樣,看到牧民手中的鞭子,就會老老實實的聽從他們的指揮。同樣,鞭子蘊含著皇帝的控制力,鞭子是權力的象征,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所以鞭子壹響,大臣們就知道皇帝來了,要給他們安排工作。鞭子再壹響,大臣們就知道皇帝不在了,他們也可以各忙各的,終於可以回家喝茶吃飯了。
所以皇帝統治百姓就像牧羊人控制牛羊壹樣,“禹”字與“禹”字諧音。皇帝給百姓的壹切都叫“禦禮”,皇帝用的杯子叫“禦杯”,皇帝坐的座位叫“禦座”,皇帝用的筆叫“禦筆”,甚至皇帝帶兵打仗也叫“親征”。
所以,這鞭子其實是皇權的象征!
但能打能打是個體力活和技術活,有些人要為此練壹輩子。鞭笞是明朝錦衣衛的工作,到了清朝逐漸被宦官打理。清朝負責鞭刑的太監,絕對是鞭刑專家。每當他們上朝的時候,都會想盡辦法吸奶,盡可能大聲地打鞭子,讓皇帝滿意。幸運的是,鞭打現在已經成為壹種流行的鍛煉方式。只要妳願意,不用看別人臉色來抽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