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理論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傳統電影理論階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後的現代電影理論階段。在傳統電影理論階段,電影的社會功能、電影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特點成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西方,早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就有壹些作品討論電影作品的基本要素(演員表演、造型處理等。)不同於戲劇,也不同於電影社會學。十月革命前,俄國也有人提出過電影藝術的特點、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20世紀20年代,隨著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家對電影語言的激烈探索,各種電影理論流派相繼出現,包括以路易·德呂克(“觀想主義”)和德曼·德魯克(“完整電影”)為代表的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以漢斯·裏希特(“電影是節奏”)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理論,以及迪加·韋爾托夫(“電影眼”)。此外,法國的厄哈特、讓·愛浦斯坦、萊昂·姆齊納克,蘇聯的亞歷山大·沃茲涅斯基、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英國的埃裏克·艾略特,德國的弗裏德裏希·塔爾博特等。在電影是無聲的、單色的情況下,如何理解電影的主題,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電影進入聲音時期後,聲畫結合帶來了復雜的詩意問題,使得20世紀30年代的許多電影理論著作具有了強調藝術技巧的特點,如聲畫蒙太奇、電影表演、電影劇本等。這壹時期,匈牙利的巴拉茲·貝拉(可視人、電影精神和後來的電影美學)和德國的魯道夫·艾因海姆(電影作為藝術)。英國的雷蒙德·斯波蒂斯伍德(電影語法)、保羅·羅沙和約翰·格裏森被稱為電影理論的“普及者”。以羅夏和格裏爾森為代表的英國紀錄片學派不僅推動了世界紀錄片運動,也為西方電影“紀錄片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意大利人翁貝托·巴巴羅、路易吉·阿裏尼、基多·阿裏斯蒂哥奠定了1939年至1945年新寫實電影的理論基礎。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突破了“蒙太奇就是壹切”的狹隘觀念,將蒙太奇與辯證思維原則和電影元素聯系起來,從而將蒙太奇理論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盡管傳統電影理論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它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電影本身的特征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電影研究進入各國大學課堂,其他學科的學者對電影藝術產生了興趣,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也從傳統時期進入了現代時期,因此電影理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註重自身特點的傳統電影理論相比,現代電影理論更註重電影在整個人類文化背景中的表現,這使得電影理論具有了人文的性質;與傳統電影理論封閉的研究方法相比,現代電影理論表現出開放性的特征,運用其他人文學科的方法論,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電影研究;與傳統電影理論通過傳統的藝術和美學概念來探討電影的壹般規律相比,現代電影理論通過壹系列逐漸形成的獨特概念來探討電影的壹般規律。這些都使現代電影理論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然而,現代電影理論經歷了壹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各國理論家的觀點和研究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在西方,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電影理論的建立就出現了兩種趨勢:1?基於經驗歸納,本文試圖從電影藝術本身來確定電影藝術的特征;2?註重推理演繹,突破傳統的藝術方法,把電影的本質解釋為壹種社會現象,壹種特殊的傳播系統,壹種獨特的語言。前者有力地推動了電影批評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各種經驗的概念;後壹種趨勢產生了各種非電影專業概念,如語言中心主義、社會學、信息論等概念。前者主要以安德烈·巴贊的影像本體論和齊格弗裏德·克拉考爾的物質真實還原理論為代表,後者則體現在電影符號學、社會學電影理論以及基於信息論原理的各種著作中。
上一篇:如何評估企業價值下一篇:粽子是什麽米做的?餃子吃什麽米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