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敘事風格曾經是中國紀錄片的主導敘事風格,大多數紀錄片都采用了這種敘事風格,比如《絲綢之路》、《長江故事》、《談運河》。實際創作中,壹般先有壹個題目,創作人員根據題目寫出書面稿件,領導審核通過後開始拍攝。後期剪輯時,先以文字稿為基礎進行配音,再根據配音編圖。這種敘事方式非常重視解說詞的創作,非常重視解說詞的敘事功能,通過解說詞來表達內容的發展和進步。此外,從創作角度來看,這種敘事方式往往側重於* * *而非個性,側重於主題和結論而非具體事件和人物,創作者往往把自己當成政府的代言人而不是作為藝術家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紀錄片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和社會內涵。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抽象多於具體,模糊會淹沒細節,逐漸偏離電視的本質,失去可視性。
采訪加解釋
因為采訪的介入,采訪加解說不僅減少了了解的比例,也在壹定程度上減少了紀錄片的主觀涉入,可以把過去、現在、未來展現給觀眾,從而擴大了整部影片的表現力。有些紀錄片以采訪貫穿始終,承擔著整部紀錄片的敘事角色。比如《忠誠》用大量的采訪段落,向觀眾展示被俘誌願軍士兵的過程,他們在美軍集中營遭受的殘酷,以及回國後的生活。在這部紀錄片中,由於片中要反映的內容大多已經成為過去,又沒有可用的視聽資料,采訪就成了唯壹可用的敘事手段。有些紀錄片,為了克服畫面和解說的弊端,把背景因素和動態過程結合起來,把采訪融入到事件的過程中,和* * *都承擔了敘事功能。比如大型紀錄片《看長城》,為了考察長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采訪了地理老師;在《三草》中,為了了解古魯湖的解放,采訪了肖太太。
客觀記錄類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紀錄片創作的概念開始興起,客觀記錄的敘事方式出現在紀錄片的創作中。它反對用大段大段解釋的主觀形式,主張不幹涉主體,維護生活的原生態,強調選材的客觀性。這種敘事模式借鑒了故事片的創作模式,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創作者深入生活,實際體驗生活,甚至完全融入主體的生活,從中提煉細節、情節甚至故事。這種敘事方式是對紀實本義的回歸,也是當下紀錄片創作的壹個發展方向。婚姻,陰陽,團圓的日子等。是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采用這種敘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