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
《冬夜》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收錄於《臺北人》,1970年首次發表於《現代文學》第41期。
小說主要描繪了兩代知識分子:臺灣省某大學浪漫主義文學教授余,美國學者、國際歷史權威吳,以及年輕壹代的代表人物余之子俊彥。這兩組人物構成了兩個敘事層次。雖然它們重疊,但是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臨界方向。
從整體結構來看,兩位主人公的對話構成了整個敘事的主幹,也是我們所有信息的來源。通過對話形成人物的今昔對比,層層剝去遮蔽人物真實客觀的光環,進而對其進行諷刺和鞭撻,這是本文結構的壹個突出特點,也構成了本文的第壹層批判。
擴展數據內容簡介:
《冬夜》的劇情動作和大部分臺北人的故事壹樣,發生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而且劇情主要靠小說中人物的對話。主角是在臺灣某大學教授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老教授余,另壹個重要角色是被視為國際歷史權威的留美學者吳教授。
民國初年,他們都是在北京大學發起五四運動的領袖。後來,余隨政府來到臺灣,壹直在大學任教。吳留在了美國,成了國際學術界的名人。現在他剛回臺北幾天。
小說《冬夜》的情節講述了吳在壹個寒冷多雨的冬夜,從繁忙的社交應酬和學術演講中抽出幾個小時,來到教授在溫州的住處,看望他的老朋友。他們談論過去,表達內心的感受。
小說總是客觀地描寫於教授對故人的期許。主要情節由兩個人的對話組成;吳走後,高潮回落,作者恢復客觀描寫,敘述余教授所作所想,小說很快落幕。
關於作者:
白先勇,作家、評論家,出生於1937。著有短篇小說集《孤獨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以及散文集《樹有如》等。
近年來,他致力於昆曲的復興和對經典《紅樓夢》的重新詮釋和推廣,改編了湯顯祖的話劇《牡丹亭》和郜璉的《玉簪記》。曾獲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特別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