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國侵略者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
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鬥爭,貫穿於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兩對矛盾的關系如下:
1,“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主要矛盾”是縱觀整個近代中國總結出來的。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始終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兩大矛盾。
2.“在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壹個主要矛盾起主導作用”就是說,在壹個具體的、特定的歷史時期,如上所述,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主次關系在近代中國是特定的,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互相轉化的。?
3.例如,在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時候,中國各階級,除了壹部分漢奸以外,都能夠暫時聯合起來,舉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戰爭。這個時候民族矛盾特別尖銳,封建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矛盾暫時降到了次要的、從屬的地位。比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反帝運動都發生過。
4.當帝國主義和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結成聯盟,以戰爭以外的形式壓迫中國人民的時候,特別是封建統治特別殘酷的時候,中國人民往往采取內戰的形式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盟,鬥爭的矛頭主要對準中國的封建政權。這時,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於次要地位。
5.例如,太平天國的農民戰爭和辛亥革命就是這種情況。中國近代社會就是在這兩大主要矛盾的交織和交替作用下發展演變的。
擴展數據
《矛盾論》的創作背景
1,《矛盾論》是毛澤東繼《實踐論》之後,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探討矛盾規律的壹部重要哲學著作,是《實踐論》的姊妹篇。1937.8以《矛盾律的統壹》為題發表在延安油印。解放後,再版時定名為《矛盾論》,內容有較大補充、修改和刪節。
2.從理論上說,《矛盾論》是唯物辯證法對立統壹規律的極其系統而深刻的展示,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在中國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生活和錯綜復雜的矛盾運動的辯證法的理論反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百度百科-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