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生產力方面,停止了中國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使後來的科技人才斷代。在中國開展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同時,美國正在實施登月高科技計劃。知青下鄉運動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工業生產力方面:工業萎縮,招聘停止,技術沒有接班人,更談不上發展。
在農業生產力方面,知青們並沒有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帶到農村,所到之處仍然是以當地的傳統方式耕作。知青的到來只是增加了農業人口,社會進步的標誌之壹是農業人口減少而不是增加。
知青下鄉運動是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須予以否定。
第三,知青下鄉運動必須徹底否定。
三大差別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會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縮小。那麽知青下鄉運動對縮小三大差別做了什麽呢?
城鄉差別:城市的出現和繁榮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知青下鄉,減少了城市人口,削弱了城市建設,增加了農村負擔。運動就是通過把知青趕到農村,弱化城市的建設,來縮小城鄉差距。
工人和農民的區別:與農業相比,工業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知青下鄉不是以工養農,也不是把農業引向工業化方向,而是拋棄工業和農業,抑制工業和農業。
大腦和身體的區別:腦力勞動者的增加無疑代表了社會的進步。知青下鄉運動不是為了教育農民,提高農村文化水平,而是讓知青接受貧農、中農的再教育,棄文務農,紮根農村壹輩子,成為農村普通的體力勞動者。
城市要支持農村,工業要幫助農業,知識分子和工農結合也有好處。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支持、幫助和結合的基礎是什麽?削弱了城市的作用,收縮了工業的發展,剝奪了知識分子的政治經濟地位,知青下鄉運動就是基於此。
現在幹部、科技人員下鄉等壹個點,大學生支農、支教、當村官,這是對生產力的壹個提振,因為他們用先進的理念和科技宣傳、幫助、帶領農民,同時保持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他們也想跟農民學習,跟農民結合,但這絕不是那種接受再教育的學習,也不是那種壹輩子紮根的結合。
20世紀50年代,軍隊轉戰東北、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目的是開發建設邊疆,維護祖國統壹。士兵轉業前後,身份不變,待遇有所提高(供應制改為薪制)。他們帶來了拖拉機、推土機等機械,內地先進的生產方式,挖溝、修路、建廠,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平。無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有關方面的認知來看,屯墾戍邊都是維護祖國統壹、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成功之舉。
如果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縮小三大差別,那就是通過拉回社會生產力來縮小差別,所以必須全盤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