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東北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

東北秧歌是民間文化的早期產物。元朝以後,農民們自發組織起來,逢年過節,挨家挨戶地去表演秧歌。秧歌隊排成兩排,壹男壹女。那時候,女人不能在公共場合跳舞,所以男人們就化妝,穿奇裝異服來裝模作樣。秧歌以“女人”為主,旁邊的男人圍著羊角跳舞。過壹段時間就會挑逗,漸漸的表演中就會有手腳,甚至有些男女會調情。白天看秧歌還不夠。晚上,農民們把唱得最好、長得最漂亮的壹對秧歌隊員請到了家裏。“在東北,壹大家子,包括壹個老頭和壹個新媳婦,都是壹個炕上暖,剩下的都是三四尺寬的地。”秧歌根本不會跳舞,藝人沒辦法,只能在說唱上下功夫。點壹盞油燈,唱《白蛇傳》《繡兜》,多為江南、河北、山東等地的民歌小故事,用東北曲調演唱。這就是二重奏的雛形。春天鏟完種,東北叫“吊鋤”,兩個人翻20天;秋收後再唱半個月或者20天。這兩個賽季幾乎是兩個人轉身的賽季。到了貓冬,二重唱更是必不可少。春秋兩季的二人轉多在院子裏和露天唱,所以有個別名叫“滾地”;在田埂頭和糞堆上的表現叫“滾土包”;天寒地凍的時候叫“倚炕沿”。唱的醜樣子,包頭看浪(‘包頭’指壹個打扮的女性角色)。房間裏簡單的燈光與舞臺燈光相差甚遠。小醜舉著油燈,圍著丹角唱歌,目的是讓周圍的觀眾看到丹角的俏麗面容。於是,他們練就了壹項絕活:無論怎麽轉,鼻煙都不會跳,更別說潑燈油了。《京師略》中已經有二人轉的記載。當時的十余種民間藝術形式中,二人轉在今天還沒有學名,當地叫“蹦蹦”。“人家叫‘跳’,後來還這麽叫。藝人不願意,兔子就跳。他們願意叫它‘荷花’,還專門編了壹段‘話’:‘要叫荷花,喜事來了,出門被磚堵,元寶看妳家。誰要是想跳,轉頭就失望,出門就卡,回家就惡心。在公元1930年,“二人轉”壹詞已經出現在大連的泰國語日報上。真正決定是在1952年2月,原遼東省舉辦文藝界文藝匯演的時候。藝術家們認為“彈跳”這個名字不好。經過三天的討論,終於提出了二人轉。
  • 上一篇:電視推薦2022榜單(2022年必須選擇電視品牌)
  • 下一篇:作為去長沙旅遊必吃的小吃,它是怎麽做出來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