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又稱科普或通俗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媒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普是壹種社會教育。
2021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推動設立科普專業。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科學普及是壹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自身的“生長點”。科普的生長點在自然與人、科學與社會的交匯處。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互動產生了科學普及,科技和社會作為科學普及的“土壤”,孕育了它的成長。
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使科普工作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強烈的社會性和時代性。形象地說,科普是壹部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臺,以人民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普通大眾的“現代文明劇”。這個舞臺沒有傳統的保留節目。
從本質上講,科學普及是壹種社會教育。作為壹種社會教育,它既不同於學校教育,也不同於職業教育,其基本特征是社會性、群眾性和連續性。
科普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大眾化、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各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介,不失時機地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規模化、充滿活力、社會化的科普。
現代科學技術是壹個極其龐大復雜的三維結構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種社會功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重視科技知識的外在效用,又要忽視其內在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在四個不同層次的知識信息(即數據、信息、知識和智力)中,智力占據最高層次,是構成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中最活躍、最重要的素質。這對各級領導幹部和不同崗位的科技工作管理者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