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古黃河岸邊的人們奮力抗洪。最後,他們贏了。大家興高采烈地拿起抗洪工具當道具,唱著,跳著,表達著自己的快樂心情。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秧歌逐漸形成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第三個民間故事《延安府誌》記載“社稷春擾,俗稱秧歌”,所以從亭子上可以看出,秧歌可能起源於社稷日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壹種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主要在農歷正月十五的廣場上表演。這種舞蹈與農業勞動密切相關。以勞動步法為基礎,對舞蹈步法進行了藝術加工,使群眾的隊舞井然有序,形成了完整的秧歌,逐漸成為壹種祝賀性、娛樂性的新年社火隊舞。表演大多是中國民間故事、神話和傳說。
2006年5月20日,秧歌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擴展數據
秧歌是壹種綜合性的歌舞藝術,是壹種歌舞結合、鑼鼓伴奏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的民歌有四種:唱秧歌、跳秧歌、傳統秧歌和戲劇秧歌。
目前,秧歌隊是全國各地的主要形式。舞蹈隊的數量從十幾個到上百個不等,有集體舞、二人轉、三人轉等多種表演形式。他們根據角色的需要,手持相應的手絹、傘、棍、鼓、錢鞭等道具,在鑼、鼓、嗩吶等打擊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風格各不相同,有的雄壯,有的柔美,各有千秋。
秧歌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壹,兼具表演性和娛樂性,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全國各地出現了壹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秧歌藝人,許多民間藝人在新中國舞蹈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能夠掌握傳統秧歌技藝和純正舞蹈風格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保護和傳承工作亟待開展。
參考百度百科-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