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現在傑弗雷·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斯潘塞的童話女王和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的故事被認為引用了很多童話故事。16、17世紀,意大利的喬瓦尼·弗朗切斯科·斯特拉帕羅拉(Giovanni Francesco Straparola)在他的《斯特拉帕羅拉的滑稽之夜》(The Facetious Nights of Straparola)壹書中重新詮釋了西方文學中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童話,而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的《那布勒斯》(Naples)則全是童話。卡洛·戈齊在他的意大利歌劇場景中使用了許多童話典故。例如,他的歌劇中的壹個場景取自意大利童話《對三個橙子的愛》。與此同時,中國的蒲松齡在他出版的1766《聊齋誌異》中收集了很多童話故事。童話本身在17世紀末開始流行於法國上流社會,其中由寓言詩人拉封丹和另壹位著名作家查爾斯·佩羅(《睡美人》和《灰姑娘》的作者)編撰的童話是受歡迎的代表。盡管特拉帕·洛拉(《穿靴子的貓》的作者)、查爾斯·佩羅和巴傑瑞的童話包含了許多最早的童話形式,但這些編輯們也對這些故事進行了重新解讀,以符合文學效果。
德國的格林兄弟首次嘗試不僅保留了童話中人物的個性,還保留了故事的風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格林童話》第壹版(1812和1815)是民俗研究者的寶庫,但為了保證銷量和知名度,格林兄弟也開始在後來出版的版本中改寫故事。格林童話的變形不僅背離了原有的民間故事,也影響了原有民間故事的面貌。此外,《格林兄弟》也沒有收錄壹些德國民間故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出現在查爾斯·佩羅故事中的故事是法國故事而不是德國故事。安徒生的童話是最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