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端午節吃棕,簡稱粽子。端午節有吃棕的傳統。除了吃粽子,還有喝雄黃酒、掛菖蒲、掛艾葉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根據傳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投江自殺。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擺脫疾病和預防流行病的節日。吳越春秋以前,就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在屈原死後,這壹天成為中國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從南朝開始的文獻中把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是荊楚地區流傳最早的傳說。南朝梁宗谷編纂的筆記集《荊楚隋集》記載了古楚季的故事:“據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處,故令舟救之。”
南朝梁朝吳郡在《續和》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死於汨羅,楚人哀之。每天,他用竹筒儲存大米,並向大米潑水。人間做了五天粽子,五色絲,印楝葉,都是汨羅遺風。”端午節的習俗也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壹。
各種端午節粽子
蘇州粽子
江蘇蘇州粽子細長,四棱形,肉鮮,棗泥。豆沙、豬油摻沙子等品種。其特點是配料精致,制作精細。以豬油沙粽子為例:選用上等赤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雙糖和適量的油做餡。包的時候要在餡料裏夾壹塊肥板油(或者肥肉)。煮熟後,它變成晶瑩剔透的脂肪,嘗起來很甜。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的粽子最早來自湖州,後來逐漸發展,各具特色。這種粽子短而方(似枕),有鮮肉粽子、豆沙棕、八寶粽、雞肉粽子等品種,選料精細,調味精致。比如鮮肉湯圓(也叫火腿湯圓),是將上等糯米和醬油混合,然後將新鮮的腿肉切成小塊,用糖、酒、鹽勾兌而成。包的時候用兩塊瘦肉夾壹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脂肪滲透到米飯裏。入口很好吃,肥而不膩。
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獨特,正面方形,後面尖尖的像錐子。品種很多,除了鮮肉湯圓和豆沙湯圓,還有鹹蛋黃做的蛋黃湯圓,還有雞丁、鴨丁、叉燒、蛋黃、香菇、四季豆餡的什錦湯圓。粽子用荷葉包裹,每個大的重約500克。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個頭小,呈斜四邊形。現在大部分的粽子都是城市供應的,但是在廣大的農村還是習慣吃大黃粽子,少數是粘糊糊的高粱米棕。大黃米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粘、韌、香,風味獨特。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為餡,少數還用果脯。
寧波粽子
浙江寧波粽子也以四角形聞名,品種有堿水粽子、紅豆粽子、紅棗粽子等。代表品種是堿性粽子,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堿水。用老黃葉包裹,煮熟的糯米變黃,優雅獨特,蘸上白糖,香甜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