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據說很久以前,鄒偉沒有河,只有壹條又小又臟的溝。壹天,壹個漁夫在壹條溝裏抓到了壹條小蛇。這條小蛇很奇怪,尾巴上有九個閃亮的鱗片。漁夫壹摸魚鱗,蛇的眼睛就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夫覺得很可憐,摸了摸它的鱗片,把它放回了溝裏。誰知九鱗忽落,小蛇起舞,化為小龍。原來是天上的龍。因為觸犯了天條,被玉帝懲罰,才變成這樣。它的尾巴上加了九綹——壹條小蛇的尾巴上有九個閃亮的鱗片。玉帝曾說:“此鎖除非得人之陽,否則不可開。”就在剛才,漁夫不經意間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為了感謝漁夫,小龍不停地在溝裏翻來翻去,從嘴裏噴出水,倒進小水溝裏。慢慢地,小溝變成了壹條大河(現在的鄒偉清水河),這條河給鄒偉帶來了大豐收。為了紀念這條龍,人們把沿河的村莊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龍升天的那壹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來慶祝。
龍舟不僅僅是為了比賽而建造的。如黔東南、湘西苗族同胞的端午節,劃龍舟不是為了比賽,主要是劃龍舟走村串戶、走親訪友。
龍舟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龍舟下水前,歌手唱起吉祥祝福歌,祝龍舟壹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壹個“鼓頭”,由全村推選出壹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龍頸上敲鑼打鼓發號施令,主持船上的活動。龍舟過村時,鳴鐵炮通知親友,岸上放鞭炮。親友們隨後上前向船上的人敬酒,並在“龍頭”上懸掛鴨、鵝、彩帛等禮物。龍舟靠岸時,水手們把湯圓和碟子放在船邊吃飯,不用碗和筷子。這時候,女人和孩子就來“討路邊菜”了。據說吃了龍舟上的食物可以消災避難。龍舟造型精致美觀。龍身由壹條母船和兩條子船組成,稱為“子母船”,全部由單木鏤空而成。龍頭長約兩米,用柳木雕刻,配有壹米多長的壹對壹龍角。因水龍頭顏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為了保護龍舟,各村還修建了“龍篷”。端午節始於農歷五月十六,具體節日期間各村略有不同。只要全村收了苗,這個村的龍舟就可以下水了,大概三天。在廣東水鄉,龍舟出海,家家戶戶都給劃手送米酒,老人在下水遊泳前給龍壹個眼神。遊覽結束後,龍頭神被供奉在龍王廟裏,船體被埋在河床的泥沙中,第二年又被挖出來重新利用。晚上,村民們還會煮壹大鍋“龍舟飯”,任何人都可以吃,以此來做壹個“龍運”的寬結,贏得遍地“龍運”。
浙江省長興縣虹橋鎮虹橋村的龍舟
龍舟又叫水上龍舟。早在原始社會,長興就屬於吳越部落,先民以龍為圖騰。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龍紋身。因為是水鄉,家家睡在河邊,家家臨水,河流很少,船就成了必備的交通工具。祖先出於對龍的崇拜,將自己的形象畫在船體上,於是出現了龍舟的雛形。到了戰國末期,吳國越來越強大,疆域不斷擴大。最後與楚接壤,吳楚文化開始碰撞交融。為紀念愛國詩人和屈原,楚國的迎龍船活動很自然地傳到了長興虹橋等地。劃龍舟是壹種民俗。相傳,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在古洛河上劃船,並將粽子投入水中。之後演變成賽龍舟的習俗,流傳於許多地區。解放前當地龍舟活動活躍,解放後繼續發展。每年都舉行劃龍舟的活動。龍舟經過的鄉鎮,家家戶戶積極響應,捐贈財物以示支持。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龍舟被稱為“四老”,被禁。80年代初恢復,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