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略,他心痛,投河自盡,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他的愛國熱情值得學習。班主任可以開主題教育班會,講屈原的故事,學習屈原的作品,如《離騷》、《九歌》、《招魂》、《蔔居》、《田文》、《遠遊》等屈原熱愛祖國,關心民患病,無私無畏,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建設的。
二、學習“龍”的畫法
因為屈原投河自盡,當地百姓紛紛前來打聽,劃著船到河邊去救他。後來越來越多的船聚集起來,最後演變成了現在的龍舟賽。現在很多地方在端午節舉行龍舟比賽,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畫“龍”。這種活動很有意義,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畫“龍”既可以表達對詩人屈原的紀念,也可以表達。
第三,學習粽子中“人”的精神。
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劃著船去救他,但最後沒有成功。後來,為了防止他的屍體被魚蝦蟹吃掉,人們把飯團扔到了河裏。魚蝦蟹餵完後,就不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飯團演變成了粽子。現在每個家庭在端午節都要吃粽子,粽子不僅是壹種美味,也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壹個品牌。教師要教育學生學習粽子中的“人”的精神:首先要懂得把“米”積累成“粽子”。他們要想達到成功的巔峰,就必須壹點壹點的積累知識,慢慢的學習更多的知識,離成功就不遠了,就像“米”壹點壹點的積累,逐漸變成“粽子”;第二,餃子餡的形狀是心形的,由成千上萬的熟糯米組成,就像壹個成熟大方的人,懂得包容才能被尊重。粽子和人壹樣,是對“包容”的理論和實踐詮釋。所以,寬容是壹種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狀態。人只有包容,才能海納百川,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些做人的道理在粽子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綜上所述,每年的五月初五,既是喜慶的節日,也是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大人可以“賽龍舟”,學生可以劃龍舟,不能為了吃粽子而吃粽子。我們要明白,粽子裏有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