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後半期,正處於產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殖民勢力,進入了印度等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屬於熱帶氣候,長期生活在涼爽氣候條件下的英國人,很難適應。為了克服這個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環境,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他們在建造住宅時,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擋避炎熱,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這種“外廊式建築”很快被人們所接受,成為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建築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從單邊外廊,擴展到雙邊、三邊以至四邊回廊。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築”,隨著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
接著,新加坡的開埠者開始在此基礎上改觀,設計了連續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稱之為“店鋪的公***走廊”,或叫“五腳氣”、“五腳基”,進入福建後,開始稱為“騎樓”。
騎樓,約在鴉片戰爭後就傳入鼓浪嶼和廈門,接著又傳入金門。所以說,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壹種建築形式,傳入廈門後,又與廈門的地域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騎樓街市。
二、東南亞建築的特點
(1)東南亞的建築文化深受宗教的影響,主要以佛教為主,所以各國在宗教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建築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a、印支半島——中南半島上的5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建築樣式是佛教寬頂多角塔樓。
b、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西亞和印尼、文萊等建築風格以伊斯蘭教尖頂塔樓。 印尼有自己的印尼風格,跟泰國樣類似。
c、菲律賓、東帝汶和越南建築樣式是西方格調。菲律賓的建築風格是西班牙和美國想融合。越南是法國同中國樣式想結合。東帝汶是葡萄牙風格攙雜了印尼風格。
(2)崇尚自然、健康、休閑的特質
園林景觀和家居在華南地區很受業主們的青睞,有大行其道之勢,究其原因,可能與其崇尚自然、健康、休閑的特質,風土人情與周邊環境的融為壹體,以及濃郁、綺麗、浪漫等各種充滿想象力的混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由於東南亞地處多雨富饒的熱帶,南亞家具大多就地取材,比如印度尼西亞的藤、馬來西亞河道裏的風信子海藻等水草以及泰國的木皮等純天然的材質,散發著濃烈的自然氣息,因此在色澤也表現為以原藤原木的原木色色調為主,或多為褐色等深色系,在視覺感受有泥土的質樸原木的天然材料搭配布藝的恰當點綴,,非但不會顯得單調,反而會使氣氛相當活躍。南亞家具的設計往往拋棄了復雜的裝飾線條,取而代之以簡單整潔的設計,為家具營造清涼舒適的感覺。
(3)建築外形和內部的特點
a、建築外型上追求大坡屋頂,大屋檐,主要是滿足降雨,遮蔭,常常還會有將建築首層提高半層,建築之間采用連欖連起來,這些都是考慮擋雨以及通風的作用;
b、在建築內部,壹般也都采用大開間,而且南北通透,這個可以滿足通風以及防潮的作用,而且在東南亞的夏天,潮熱的時間很長,人呆在這種環境下,容易沈悶和壓抑,大空間可以讓這種壓抑得以釋放;
c、建材及家具,長期的貧困和地處熱帶亞熱帶區域,樹木以及藤類作物自然成了最好的建材,如果布置得當,建材和家具材料的多樣性可以給建築添色不少。
(4)建築的顏色
在建築裏面,顏色是最能滿足心理需求的元素,心理的自尊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逃離使得他們希望采用誇張艷麗的色彩,不管是建築外面還是內部,都采用了斑斕的色彩,其實這個在心理色彩學上並不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