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教師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以較高的文化品位說服人。這裏說的文化修養,不代表學歷高。教育和文化修養不能絕對劃等號。教師基本上都有較高的學歷,但他們平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並不壹定是“高涵養”。“高修養”的文化品位,指的是壹種思想境界,高而善良,雅而不俗。有了這樣的“境界”,學生自然會深受追捧、敬仰和喜愛。不談教育,學生也能被“很好地感染”。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染是壹股不可低估的巨大力量。要知道,老師是學生直接模仿和依賴的對象,老師的壹舉壹動都直接反映到學生身上。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為壹名上梁老師,如果他的言行舉止粗俗不堪,毫無“涵養”,必然會導致全班同學烏煙瘴氣的態度,讓人對他不理不睬。他怎麽教書育人?更有甚者,他認為自己是老師,就會傲慢自大,不願意親近學生,不講道理,甚至言語粗魯?怎麽才能讓他信服?要時刻註意自身修養,提高文化修養,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各方面的意見和批評,虛心開放,才能收到“為人服務,育人為本”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師自身的人生價值取向也是“師德”極其重要的細節。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教師無需提及其他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目前而言,老師要註意的是“學”字。教師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喜歡學習,樂於學習,以“學”為奮鬥方向。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風氣,影響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達到育人的目的。其實,教師不斷加強各方面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壹個極其關鍵的作用,就是要“多才多藝”地為人服務。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學生接觸到很多東西。作為教師,如果不努力吸收各種知識和知識,就很難適應教育的需要。相關調查顯示,80%以上的學生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不難發現,才華更深更廣的老師更受學生青睞。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帶書上課的自知之明。只有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不會落伍,才會讓自己的“德”更加豐盈芬芳,才能真正長期發揮“為人服務、育人”的作用。
雖然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如果不以德為先,不能以德服人,恐怕任何妙招都難以達到我們的目標和要求。如果妳想教育人,先為他們服務。而最有說服力的是師德。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無論是貼心還是講道理,都是為了讓學生心悅誠服。如何讓學生心悅誠服,師德師風,是當之無愧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