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包子,也叫“薩木沙”,是將半肥羊肉切成丁狀,加入蔥花、孜然粉、胡椒粉等制成的。做餡,搟成薄薄的死面包,烤熟。烘烤後,它的顏色是黃亮,肉嫩可口。
烤全羊,以摩羯座或兩歲以下的肥羊為原料,宰殺、去皮、去內臟和蹄子,用壹根帶大釘子的特制木棍刺入羊的身體,把羊的脖子粘在釘子上。然後將精制白面、鹽水、雞蛋、姜黃、花椒粉、孜然粉等配料制成的汁液均勻塗抹在羊身上,放入特制的饢坑中,燜烤10分鐘左右。
烤肉串在維吾爾語中稱為“Kawafu ”,是將上好的新鮮羊肉切成大小均勻的薄片,與洋蔥沫和黑胡椒混合,腌制半小時左右,放在鐵標簽上,在專用烤箱中烤,上下翻動。等差不多熟了,在羊肉串上撒點胡椒面,孜然粉,鹽。其味鹹辣,孜然清香;它的顏色是棕色的,有光澤。烤羊肉串不要用明火。壹般使用優質無煙煤作為燃料。燒烤時,點燃炭火。後來煙抽完了,就在烤箱的槽上烤羊肉串。
皮拉夫在維吾爾語中稱為“波羅”和“波諾”,意思是甜米飯,由大米、羊肉、洋蔥、胡蘿蔔和食用油制成。先將嫩羊肉切成小塊,用植物炒熟,然後加入洋蔥、胡蘿蔔絲、鹽、孜然等調味品,壹起攪拌,加入適量的水,然後將洗好的米飯放入鍋中,不用攪拌,小火燉30到40分鐘。
饢,古稱“胡兵”、“洛兵”,是維吾爾族的主食。有50多種,圓圓的,用壹個炕烤。以面粉發酵而成的面粉為主要原料,根據不同口味加入芝麻、洋蔥、雞蛋、清油、牛奶、鹽、冰糖等原料。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邊緣薄,中央有許多花紋,直徑約40-50厘米。最小的饢叫“托卡斯饢”,直徑約5厘米,厚約1厘米。烤火爐是用陶土做成的鍋狀。有的用小水缸敲掉底部,倒過來,四周砌磚。烤饢時,先點燃柴火或煤炭,待煙排盡,窖壁達到壹定溫度時,在窖壁上灑上少量鹽水,將生饢貼在窖壁上密封,壹會兒就熟了。
拉面在維吾爾語中叫“來格滿”,也叫“條子”。它是用面粉和面粉做成,拉成圓條,拌上蔬菜,故名。做壹個拉面,要掌握兩個環節:揉面和技術體系。揉面的時候要放適量的精鹽,吃起來會有點鹹。面團不要太硬,要稍微軟壹點。拉的時候只要輕輕捏壹下兩端,往長的方向拉伸,然後折回,最後拉成粉絲那麽細就可以了。拉面裏常見的配菜有油肉、青椒炒羊肉、白菜炒羊肉、芹菜炒肉。
炒面,將拌好的面拉成兩厘米見方左右的塊煮熟,或將加水的拉面切成3-4厘米的小塊,與羊肉、洋蔥、番茄、青椒等壹起炒。它的味道和拉面很不壹樣。
曲曲兒,壹種類似漢族餃子和餛飩的面食,外形像餃子,做法卻像餛飩。先把肥羊肉切成小肉丁,再加入蔥末、精鹽、孜然粉、胡椒粉和少許水做餡。將面團搟成薄片,切成方形,將肉裹在面團裏。包好後放入高湯中,在湯中放壹些薄荷葉和香菜粉。
薄薄的紙袋,羊肉、羊尾油切丁,拌上蔥花、孜然粉、精鹽、胡椒粉等調料做成餡,裹上薄薄的死面團,籠蒸,晶瑩剔透,常與抓飯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