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北京的地面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人們只能用驢、騾、汽車、轎子等原始交通工具出行。按照清朝的規定,文武百官上朝、出行都要騎馬,以保持滿清尚武的傳統,防止八旗子弟安逸墮落。但後來制度逐漸放寬,武官出門騎馬,文官出行騎馬轎子。清代,轎子分為“官轎”和“民轎”。官轎子按職位嚴格區分,不準越雷池壹步。而人民的轎子永遠是小綠布轎子。還有壹種“婚禮轎子”,也叫“大轎子”,是專門用來舉行婚禮的。官方轎子隨著清朝的覆滅而被禁止,平民轎子在辛亥革命後消失。現在的農村婚禮,只能看到轎子。對於富裕的家庭來說,他們不僅可以坐轎子,還可以坐馬車。老北京的馬車是模仿西方的四輪馬車,可以坐三四個人。車夫坐在馬車前面的高臺上,由壹兩匹馬拉著。有錢有勢的家庭使用先進的馬車。這壹時期也有馬車出租公司。
對於清朝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出行主要依靠步行、驢車和馬車。驢子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出租車。老北京每個城門都有“驢戶”,叫“腳驢”,供人們在城鄉之間租用坐騎。每年都有很多人騎驢來廟會。農閑時,郊區的農民也會把他們的驢拿出來出租。
明清時期,貨物的運輸主要依靠手推車和駱駝。大車只有壹個輪子,所以俗稱“壹輪明月”。在北京沒有安裝水管之前,水是從各個操作井輸送到用戶手中的,幾乎都是用手推車推的。駱駝和今天的卡車壹樣,主要是把山西的煤、石灰、山貨從外地帶進城。運送貨物時,六七頭駱駝用繩子拴在壹起,前後的駱駝各背壹個鈴鐺,經常可以聽到叮叮當當的駝鈴聲。夏天天天熱,駱駝想脫毛都不行。因此,當夏天到來時,駱駝的主人會把駱駝趕出洞口,並在立秋後回來。
民國以後,市面上出現了洋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力車。每輛車只坐壹個人,有死膠輪和充氣膠輪兩種。車廂上有折疊雨篷,冬天有棉篷。優雅的車廂兩側有銅燈,乘客座位下有腳鈴,乘客踩鈴指揮。還有的在車把上按喇叭,被司機捏著。這種人力車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在市場上散席,乘客招手乘坐,臨時議價;另壹種是在固定的房子門口拉包月車。月車大部分是車主所有,上面掛著“壹套房子,自用”的牌子。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輛車被三輪車取代。在此期間,自行車逐漸成為壹種常見的交通工具。
三輪車是日本侵華時期的時髦汽車。三輪車是在外國汽車的基礎上,再裝上壹個輪子成為三個輪子,由人踩動。它們大多是單座的,沒有市場上復活的三輪車那麽大,可以供兩個人使用。今天的三輪車已經成為了壹輛色彩斑斕的“文物”車,供人們欣賞和品味。建國後,公交車、地鐵、城鐵、私家車逐漸成為北京人的主要交通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私家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跑來跑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