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把老板和總裁搞混。其實老板是投資人,總裁是經營者,也就是通常的CEO。壹般來說,老板當總裁十有八九會輸。所以,筆者建議,如果妳是老板,就不要做總裁,如果妳是總裁,就不要做老板。
這是因為,作為老板,也就是投資方,也就是企業的股東,他們關心的是投資回報,也就是投入和產出。老板往往是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的成員。作為董事會成員或董事長,對股東大會負責,對投資回報進行重大決策。總裁在董事會的領導和授權下工作,對董事會負責,解讀決策,實施經營,不考慮戰略,只了解企業的戰略,然後進行年度計劃,季度聚焦,月度分解,周度執行,保證投資回報的實現。
根據中國目前的現實,大部分老板都是大老粗。因為他們過去的政策,聰明和勤奮,賺到了他們的第壹桶金。他們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如何做決策,甚至不知道如何管理決策。所以現在很多企業有壹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企業的壹把手往往是老板,董事長或者總裁。這樣壹來,企業的經營就不理想了。
企業經營不好,不完全是因為這些老板不懂管理,真正的原因在於公司治理結構不清晰,這是根本原因。因為,股東要把投資回報的目標交給董事會,董事會要把戰略決策交給總裁,總裁要對董事會負責,只有層層嚴格執行,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最終達到老板的投資回報要求。
但由於很多企業主身兼數職,既是股東的老板,又是企業的董事長、總裁,所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兩種情況。壹種是企業根本沒有投資回報目標、戰略、計劃和策略,以至於企業無論走到哪裏都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這種情況下,老板總是抱怨下屬做不到,不知道如何檢討自己沒有設計,沒有規劃,沒有公司治理成果,沒有企業的行動計劃。另壹種是什麽都有了,也就是壹個目標,壹個策略,壹個計劃,但是在總統執行的過程中,任意調整,沒有意識到壹切都要用文字固定下來。總裁對董事會負責,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反正總裁既是董事長又是股東(往往是占大部分股份的‘大老板’)。在這個過程中,他擅自更改方案,實際上是不尊重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對自己的角色不清楚。
其實任何人,尤其是中國企業的老總,有壹個明確的角色都很正常。這和國內的中小學老師有些類似。有時候他們恨鐵不成鋼,就主動充當學生的家長,他們直接對學生采取行動。從道理上來說,家長可以稀裏糊塗地接受,但作為法理真的不行。但是,這是中國,亂是必然。
既然是由於民族特點,任何人都很難隨時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尊重角色轉變,做到遊刃有余。那就幹脆把他們分開。妳是老板就專心做老板,妳是總裁就專心做總裁。不做總統的事就不要做總統。老是裝老板,裝董事長,企業就完了。
西方創造了壹個類似中國主席的說辭,就是CEO,真的很好。做老板用的是中國思維和中國文化,是中醫,符合國情;做總裁就是做生意,不要用中醫的思路。西醫(CE)的想法會更OK,所以叫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