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取決於蠟燭的具體材質,但普通人家還是能用得起的。
羅馬帝國瓦解後,貿易的中斷使橄欖油成為最適合油燈的燃料,但其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很難買到。
結果,相對便宜的蠟燭變得流行起來。
在中世紀,蠟燭的足跡幾乎遍布了整個歐洲。
著名蠟燭制造商(被稱為chandler“錢得了”)會常使用廚房中儲存的脂肪制成蠟燭,然後在商店內出售它們。由於蠟燭成本不高,需求也廣,這些公司在當時都非常能賺錢。
後來,隨著人們對蠟燭的喜愛,蠟燭貿易也以更美麗的名稱“smeremongere”被歷史學家記錄在案。這些制造廠家還將觸手伸到了醬汁,醋,肥皂和奶酪的生產。
此外,蠟燭在“聖燭節”和“聖露西慶祝活動”中的廣泛使用也恰好證明了人們對蠟燭的喜愛。
“獻主節,又稱為聖燭節,新教稱為獻聖嬰日或奉獻基督於聖殿日,東正教則稱為主進堂節,是基督教的壹個節日,為每年2月2日。”
“聖露西又稱聖路濟亞,是壹位年輕富有的基督徒殉道者,被天主教及主張自身繼承天主教的聖公宗、信義宗和正教會敬仰為聖人。在西方於“lux”和“lucis”有“光明”之義,她是盲者的主保聖人,紀念日是12月13日。”
盡管在中世紀,牛脂已成為歐洲蠟燭中使用的標準材料,但牛脂蠟燭在制造和燃燒中產生的難聞氣味讓人很難接受,以至於歐洲壹些城市的法令明確禁止了它們的生產。
後來,壹些創新者發現蜂蠟是生產蠟燭的極佳物質,因為它的燃燒時間更久,也沒有難聞的味道。但生產蜂蠟蠟燭的成本極高,它的售價也是普通蠟燭的幾十倍,所以只能在富人家,皇室或者教堂的重大活動中才會被看到。
在13-14世紀的英格蘭和法國,蠟燭制作已成為公會標準的工藝品,不少專門制作蠟燭的公司應運而生。
例如,前文提到的著名蠟燭制造商,chandler公司,就於1300年在倫敦成立,並於1456年被授予的紋章。
第壹個蠟燭模具來自15世紀初的巴黎,隨後蠟燭在1415被正式投入到街道照明系統中。
可見,中世紀使用蠟燭的成本並不高,但那些材質精良,又沒有難聞氣味的蠟燭也是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