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涮羊肉,羊肉片的選擇非常嚴格。肉多氣味重的山羊不可取。所以以涮羊肉為主的老字號餐廳壹般選擇北口,也就是張家口、溪口,是內蒙古產的小尾羊,是閹割過的公羊,因為這種羊沒有膻味。
對羊的體重有嚴格的要求:秋季吃涮羊肉,要選擇體重20公斤左右,吃草長大的草羊;冬天吃涮羊肉,要選擇30斤左右,用酒糟、豆皮、麻醬渣、紅薯秧餵養的草羊。為什麽?因為羊小不夠肥,羊大,肉太老,羊胖,吃膩了。當他們回到肥羊的時候,味道就不對了。標準的羊不是那麽好找的,所以很多老字號飯店,比如北京的東來順,天津的永源德,都是自己養羊,宰殺自用。
按照這個標準挑選的羊,並不是所有的肉都可以涮著吃。因為活動量小,肉質細嫩,壹下子就熟了。前腿、肌腱等肌肉因為活動量大,老而硬,不適合涮。這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具體來說,真正符合“壹涮就熟”標準的部位只有五個:上腦,也就是俗稱的通濟,在羊脖子的上部,又細又肥;三叉戟,第六肋之後的部分;大三叉戟,壹瘦壹胖,俗稱壹重;片子上的時候,羊屁股的位置全是細的;黃瓜條,真正的後腿,有壹個脂肪邊緣附著在瘦肉上。這麽說吧,如果壹只羊重20公斤,那麽可以涮的肉只有5公斤左右,占四分之壹。
即使這樣嚴格挑選幹凈的肉,也不能壹涮就涮。切割是壹種高超的技術。涮羊肉對羊肉片的切法有嚴格的要求:挑選幹凈的肉,放入冰櫃冷凍,壓實,放在肉墩上,用白布蓋好,只留壹點肉邊,用刀尖順著肉絲切,拿刀穩,用力均勻,連續切五六次大薄片。因為切的動作不是壹氣呵成的,肉片不是平的,而是類似於刨花,成為肉卷。壹般來說,壹斤羊肉切五七十塊是最標準的。以前餐館吃的是涮羊肉,現在羊肉片都是切好賣的,講究賣“手指肉”,也就是廚師在顧客想要的地方切肉。
涮羊肉的調料很有講究。芝麻醬要準備生熟,醬豆腐要磨成漿,辣椒油用小磨香炒小紅辣椒,韭菜花要精制,此外還可以加入醬油、蝦油、料酒、香菜、蝦油、醋、香菜、糖蒜。鍋底的湯有大白菜、細粉絲,還有壹些幹海苔、紫菜、冬菜、香菇。真正老式的涮羊肉,也是用銅火鍋和炭火。這種火鍋傳熱系數高,保溫性好,涮出來的羊肉片更嫩更純。
涮羊肉有“溫吃”和“武吃”兩種方法。“文吃”是用筷子夾起羊肉片,在開水中拖來拖去,然後松開筷子再夾起,為的是涮涮筷子夾到的地方;“吳馳”就是夾起幾片羊肉,放在涮鍋裏,烤熟了用小籬笆舀起來。
東來順是北京最有名的涮羊肉館。天津最有名的涮羊肉館就不用說了,就是永源德。天津有句老話:“喝茶要喝正興德,涮羊肉要喝永源德。”說明永源德在天津人心中的地位。
永源德餐廳位於石楠的榮記街。直到80年代還保持著自宰自用的傳統。挑選幹凈的肉後,剩下的肉被做成肉餅、蒸餃、外賣的地餡。除了涮羊肉,這家餐館還以北京風味的羊肉餅、燉牛肉、鐵碗雞蛋、嫩煎裏脊等聞名。
20世紀80年代初,河北區金家窯街上有壹家樂嘉餐館,由個體戶張金林和他的妻子經營,面積只有13平方米。店裏有三張餐桌,夏天賣鍋巴,其他季節賣涮羊肉和水爆肚。這是20世紀80年代天津最早經營涮羊肉的個體餐館。那時候羊肉片賣壹元二毛壹斤,壹個人涮半斤洋肉片和四個燒餅不到壹塊錢。(文: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