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個國劇的舞臺上繡壹件繡袍、繡壹個繡娘,需要四個半月,前後每道工序也要將近六個月,價格壹般在六七千元。壹個工人算壹塊要七個半月,價格壹般在萬元以內...昨日,記者來到為滬劇團制作服裝的“後花園”——蘇劇團公司,聽負責人李榮森“聲淚俱下”。上世紀80年代廠裏有將近2萬名繡娘,現在只剩下800人左右,而且因為工資太低,現在的繡娘年齡越來越大。
最了解妳的交友平臺,壹秒鐘匹配最適合妳的人。
廣告
畫
服裝很難賺錢。
在蘇州郊區戲服廠的簡易廠區,記者註意到,大部分工作人員都不年輕,而且大多是本地人。李榮森告訴記者,他們在市中心還有壹個舊廠房。新工廠之所以要搬到郊區,是因為當地的招聘成本可以更低,工廠等等的開支也比市區低很多。李榮森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廠就承接了《紅樓夢》《水滸傳》等電視劇的服裝制作。上世紀90年代,該廠生產的電視劇服裝數量甚至超過了傳統戲曲服裝,現在還會有韓國古裝電視劇訂購服裝。李榮森坦言,如果想賺錢,最好不要做戲曲服飾,或者大規模縮減,留20人左右做戲曲服飾,不做那些不賺錢的品種。但作為壹名戲服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榮森表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將戲服制作這壹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繡娘嚴重衰老。
這幾年工廠做戲曲服裝的比例又增加了,有時候來不及做了。但是銷量是壹回事,因為成本太高,做服裝還是不是壹件賺錢的事情。李榮森給記者算了壹筆賬。以前老師傅的工資基本就是壹件繡袍的價格。現在壹件繡袍基本價格六七千元,壹個工人算下來要將近六個月。這種情況下,繡娘的工資自然不可能高。很多刺繡服裝壹天的收入只有20到50元,而月入3000元的基本上壹天花10小時繡365天。李榮森直言,刺繡服飾的繡娘收入真的很低,低到不至於太尷尬。
兩端都在抱怨。
服裝曾經是壹個劇團的主要財產,著名演員都有各種優雅的服裝。但現在劇團制作壹部新劇,服裝只占其成本的壹小部分,其他的,比如請編劇、請導演,制作復雜的舞蹈場景,成本可能更高。另壹方面,傳統戲曲服裝是固定的,壹套好的服裝用個十年二十年也沒什麽特別的。它甚至可以在世代相傳身上傳遞,從老師傳到徒弟。但現在新做的服裝幾乎都是獨壹無二的,用完了戲也沒用,這也決定了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優雅。在戲服廠,記者還看到了壹些繡工的精美作品。李榮森說,如果刺繡精細的話,用十六分之壹的絲線繡壹個小小的“補品”可能要十萬元,但現在恐怕很少有劇團和演員會做出這樣的東西。
所以現在在服飾的制作上出現了這樣壹個奇怪的現象。壹方面,劇團為服裝制作的難度“叫苦不叠”。上海京劇院副院長曾祖德告訴記者,他們在蘇劇器材廠訂購了大量傳統服飾,等了兩三年才完成。上海昆劇團也有過給新劇做戲服的經歷,讓爺爺轉告奶奶,直到去中國臺灣省的前壹天才拿到新劇的全部戲服。至於做工精細,因為價格的原因,自然很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