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茂戲是流行於山東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原來是民間哼唱的小調,叫“周古調”。相傳因壹個叫周的尼姑唱腔而得名,又稱“肘鼓”。強茂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素有“膠東之花”之稱,曾有“肘鼓”、“周鼓子”、“軸棍”、“正格子”之稱,後有本肘鼓、毛肘鼓等。早期強茂的歌詞完全口語化,唱腔簡單易學,伴奏樂器簡單,容易被市民和農民接受。
強茂的名字是解放後定的,以前叫肘鼓;但仔細壹查,這個名字並不十分準確。肘鼓,因唱歌時掛肘小鼓的節拍節奏而得名。
據專家考證,肘鼓是山東和蘇北地方劇種的統稱。這些地方戲曲原本屬於古畫秧歌的範疇。後來由於融入了語言、民歌、勞動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元素,形成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和唱腔,所以也有了自己的名字。
都是肘鼓戲,蘇北魯南叫海毛子,滕州叫鑼鼓,淄博叫五音戲,膠州叫肘鼓。它只是壹個通用名稱。據記載,清代中葉,諸城、膠州、高密等地有壹種叫“老怪道”的小調,這應該是強茂戲最原始的唱腔。
在後來的發展中,強茂還吸收了蘇北“海毛子”女聲下壹句結尾轉8度的特點,使聲音更加豐富多彩。這種結尾突然提高到8度的唱腔曾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貓調”,所以強茂,最初被稱為肘鼓或本肘鼓,也被稱為“貓口鼓”或“貓口鼓”。
20世紀30年代末,膠州的手鼓藝人來到青島。他們在第三公園和鮑曉島演出,他們的戲劇因其生動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歌詞而非常受歡迎。
1950年,黨和人民政府組織了壹些肘鼓藝人,先後成立了光明強茂劇團和廣金強茂劇團。從此,肘鼓被正式命名為強茂。“毛”是“肘鼓”的“毛”的諧音,去掉其“毛調”的含義,取其聲、情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