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最初為中國的滿族、蒙古族、藏族等遊牧少數民族所使用,以銅、銀、瓷為主。明朝以後,水煙隨鼻煙傳入大陸。後來,鼻煙壺的品種逐漸增多。到清朝乾隆年間,玉器、翡翠、晶石、寶石、瑪瑙、陶瓷、銅銀、竹木雕刻、嵌套、內畫等鼻煙壺都已出現。再加上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它不僅是壹種實用的產品,更是壹種人們喜愛的工藝品。內畫鼻煙壺由瑪瑙、晶石、琥珀等材料制成。繪畫前,先用鐵砂球和金剛砂將水煙壺內壁打磨均勻,然後根據水煙壺的形狀設計並繪制出各種題材的作品。源於中國衡水西三內畫藝術院的內畫鼻煙壺,以其造型精美、材料多彩、工藝精湛、裝飾獨特而被國際譽為袖珍藝術品。中國衡水西三內畫畫院成立於1988,目前擁有18名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內畫畫家。以其獨特的畫風和精湛的技藝,成為冀派內畫的備件,受到各國藏家的好評。在他的作品中,以國家元首肖像最為著名,曾多次作為貴族禮物贈送給來訪的美國、英國、巴西等國元首。
衡水內畫是指河北省衡水市鼻煙壺內壁的壹種繪畫技法,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邊地區。其工藝精湛,不同尋常,“壹寸土地有千裏之勢”,被外界視為不可思議。
鼻煙壺的繪畫技法產生於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建立了第壹個玻璃廠,制作鼻煙壺,送給王公和外國使節。乾隆時期,水煙的選材範圍擴大,從支線(玻璃)、瓷器到象牙、琥珀、珊瑚、瑪瑙、水晶、竹根。嘉慶年間,京味內畫開始出現,鹹豐年間進壹步發展。其制作技藝包括書寫、繪畫、雕刻、雕刻、雕刻、燒制、焊接、鑿刻、打磨、鑲嵌、鑄造、錯位、膠合、繪畫、成型。晚清北京出現了壹批內畫大師,其中以人物畫見長的有馬紹煊、孫、葉中三,以山水、花鳥見長的有周樂源、丁、紫等。衡水內畫稱為冀派,與京派關系密切。其創始人王喜三是京派老藝術家葉中三的子葉葉鳳岐的第壹弟子。20世紀50年代末,王希三熟練掌握了北京“葉派”內畫技法,進而將工筆“扯毛”引入鼻煙壺內畫。他創造了自己的專用工具——金屬桿鉤刷,也就是“三彎鉤筆”。筆桿是直的,可以隨意改變方向。
衡水內畫將國畫的掰、揉、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1981畫派嘗試畫肖像,掌握了畫肖像的技法,打破了傳統水彩畫的局限,完成了“中西合璧”的創舉。衡水內畫構思深刻,構圖嚴謹,線描技法豐富,設色協調,字畫豐富,備受世人贊賞。
衡水內畫是中國現代內畫的代表。業內人才濟濟,壹流畫師十余人,各有特長。他的作品奔放、詩情畫意,人物肖像著色輕,層次分明,質感豐富。但目前衡水只有王喜三師徒傳承繪畫譜系,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或著述。如果不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加強管理,這壹特色技藝將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