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以燒心、反酸、胸骨後疼痛為特征,屬於中醫“嘈雜”、“反酸”、“胃脘痛”範疇,臨床上常分為7型。

肝胃不和:癥狀有燒心、反酸、胸骨後或上腹部疼痛,每次都因情誌因素而發生。上腹部脹滿悶,兩邊相連,好呼吸,噯氣頻繁,大便不暢。舌紅,苔薄白,脈弦。處方為柴胡疏肝散和蘇祥散: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蘇梗、陳皮、枳殼、旋覆花、郁金、烏賊骨、延胡索和烏梅。中成藥有氣滯胃痛顆粒和蘇偉顆粒。

肝胃郁熱:癥狀有燒心、反酸、胸骨後或上腹部疼痛,如灼熱、口幹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紅,苔黃,脈細或細。為治療清肝清熱、和胃及不良反應,將化感湯合左金丸的方藥修改為:牡丹皮、青皮、陳皮、梔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貝母、黃連、吳茱萸、煆瓦楞子(先煎)、烏賊骨、連翹。中成藥有加味左金丸。

痰氣郁結:癥狀是喉嚨不適,如果有什麽東西被阻塞,就無法吞咽,甚至喉嚨痛。每次都是因為心情不好而加重,有燒心、反酸、嘈雜不適、喉癢咳嗽,或痰多氣喘,或聲音嘶啞、食欲不振、大便不舒服。舌淡,苔白或膩,脈滑。半夏厚樸湯的處方為姜半夏、厚樸、海龍藤、陳皮、茯苓、白芍、香附、枳殼、牛蒡子(先煎)和郁金。中成藥包括陳翔順氣丸和木香順氣丸。

中氣不足:癥狀有吞酸、清水嘔吐、胃寒疼痛、飽脹、食欲不振、噯氣、神疲乏力、大便稀薄等。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處方為香砂六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下背)、旋覆花(炒)、桂枝、炙甘草。中成藥有香砂養胃丸和香砂劉軍片。

胃陰不足:癥狀包括嘈雜的燒心,胸骨後或上腹部隱隱作痛,口幹咽燥,口渴口渴,心煩,疲勞,身體消瘦,大便幹燥。舌紅,津液少,苔少或無,脈細或數。滋陰益胃、和中降逆的方劑為益胃湯、芍藥甘草湯:沙參、生地、麥冬、玉竹、白芍、元胡、茯苓、陳皮、半夏、煆牛蒡子(先煎)、陳皮、甘草。中成藥有銀杏胃痛顆粒、養胃舒膠囊等。

血瘀:胸骨後或上腹部刺痛,偶有燒心、反酸、腹脹,或吐血、黑便、噯氣不適、形體消瘦、吞咽不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為理氣活血,和胃降逆,減少不良反應,選用丹參湯合失笑散加減:丹參、檀香、砂仁(下背)、蒲黃(炒)、五靈脂(炒)、川楝子、元胡、郁金、當歸、茯苓、陳皮、半夏、三七(內服)。中成藥有血府逐瘀顆粒、元胡止痛片等。

寒熱夾雜:癥狀為胃脘脹滿充血、疼痛、燒心反酸、頻繁噯氣、嘔吐腹瀉。有時表現為胃熱癥狀,如口苦、口幹、口臭、胃灼熱、喜涼、大便幹燥,脾虛癥狀,如冷飲或胃寒後胃部不適、脹痛、脹滿,舌苔白黃膩,脈慢或沈。半夏瀉心湯的處方為:半夏、黃連、黃芩、幹姜、人參、炙甘草、吳茱萸、瓦楞子(先煎)、烏賊骨。中成藥有半夏瀉心片(丸)。

  • 上一篇:中醫如何調理脾胃
  • 下一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