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西方古代建築的特點——廳堂

西方古代建築的特點——廳堂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在4世紀到5世紀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後逐漸形成的。東羅馬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拜占庭帝國,從4世紀到6世紀是拜占庭建築最繁榮的時期,留下了大量的宮殿、城墻、巴西利卡大教堂和賽馬場,其中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築最輝煌的代表。大教堂穹頂直徑為31米,穹頂中心距離地面55米。它建在壹個四面寬32.6米的正方形平面上。穹頂底部有40個小天窗呈圓形排列。從壹般陰暗高大的房間望去,巨大的穹頂在背光的朦朧效果下,似乎要飄離墻面。它的內部裝修富麗堂皇,關鍵部位鑲嵌著彩色玻璃,彩色大理石墻面襯著金色,更是光彩奪目。時至今日,這座建築仍是西方建築史上的光輝形象,為世人所稱道。

到12世紀下半葉,出現了新的結構體系——哥特式建築,使建築豎向發展,減少了建築體量的沈重感,擴大了開窗面積,加強了教堂內外走向祭壇的運動,也增強了向往“天堂”的宗教氛圍。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建成於150年,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被視為西方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標誌。其中導127m,寬12.5m,高近30m。然而,30m高的梁柱和瘦骨嶙峋的骨架券,再加上後面106m高的塔樓,讓這座教堂顯得無限高貴和神秘。之後德國科隆大教堂中央大廳高48米,意大利米蘭大教堂中央大廳高45米。這兩座教堂外有許多尖塔直插雲霄,營造出高峻的氣勢和令人興奮的神秘感染力;內部裝飾華麗,陽光照射下,彩色玻璃將教堂襯托得五彩繽紛,光彩奪目。彩色鑲嵌玻璃和眾多的尖塔是哥特式教堂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從14世紀的意大利到18世紀的意大利,這期間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洛可可的幾個階段。人們熟悉的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都是當時重要的建築師。他們把建築視為雕塑,特別強調體量感。聖彼得大教堂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紀念碑。

巴洛克建築是在17世紀至18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築風格,流行於歐洲和拉丁美洲。它的特點是外觀自由,追求動態,喜愛豐富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深遠的壁畫和誇張的雕像,使建築在透視和光影下產生戲劇性的效果。它的自由精神成為建築藝術中思想解放的象征,它炫富的氣勢也體現在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上。法國凡爾賽宮前廣場、俄羅斯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周圍柱廊形成的布局氛圍就是這種影響的結果。

洛可可建築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8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流行於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它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亮的色彩和精致的裝飾,家具也很精致但復雜。它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影響,其裝飾特點是溫柔迷人,並經常使用壹些不對稱的技術和弧形或S形的裝飾,精致的私人住宅取代了宮殿和教堂。已經成為壹種時尚。房間大而寬敞,設備齊全,連凡爾賽宮的大廳都被分割成小房間,極盡奢華。洛可可的建築風格復雜多於優雅。

  • 上一篇:緬甸女性傳統服飾賞析
  • 下一篇:金箔制造商推薦的價格信息示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