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說:“懂書有什麽了不起?懂市場才是王道!”從西西弗斯的布局來看,他確實給我們解釋了什麽是理解市場。
當時在10年的市場下,互聯網已經迅速崛起。那時,在我上大學之前,拓也已經開始通過JD.COM和卓悅買書了。金新竹敏銳地意識到傳統書店過於理想化,認為“書應該賣給愛讀書的人”,但其實愛讀書的人都體驗過線上線下的書店,他們的庫存需求幾乎都得到了滿足。所以核心重點應該是通過線下尋找增量。西西弗斯的案例,真的是為了擺脫那些不學習的人。它是如何完成的——妳是如何讓人們來的?我們如何讓人們下訂單?
第壹個問題很自覺。其實Shoping mall的書店根本不用擔心排水的問題。我壹開始沒關註這個事情,昨天去線下看了看,覺得有道理。現在的線下商場,妳會發現,人們能聚集的地方不是那些買衣服包的人,而是電子3C、超市、遊戲城、書店,因為只要妳路過門口,妳就會知道衣服包是否適合妳,從而決定妳是否會走進去,而別人只有走進去體驗,才會得到“獎勵”。
書店也壹樣。書店是黑箱,進了書店還是黑箱。只有進入書店,打開書,才能開始獲取信息。而當妳以壹種不經意的姿態走進書店,隨便翻開壹本書,突然發現這本書很有意思,這是妳以前不在乎的,妳很可能會下單。
我如何能讓妳下訂單?網上公布的壹些信息是,首先,與傳統店長選書的邏輯不同。西西弗在每個圖書類別的細分領域都有專門的買手。結合大數據,保證了上架圖書與人群的匹配度,提升了隨機命中客戶的可能性。公開資料顯示,圖書收入可占店鋪收入的70%,但利潤貢獻仍由店內的咖啡館和文創產品提供。
不過據我昨天下午觀察,四點左右我在門口蹲了半個小時。200多平米的店鋪面積不到200人(約25%在咖啡廳),半小時下單的有8-9人。圖書和文創訂單比例約為1:1,圖書銷售比例不到70%。大部分的書都是家長購買的(大人在網上或者線上買書,孩子不知道買什麽書,只好去線下,符合華野的自願交易原則),在書店閑逛的時間基本都在10分鐘以上(服裝店壹般不超過2分鐘),數據也能大致匹配公布的數據:日均客流量在1000人左右。
第壹次大開眼界的市場調研結果基本都在這裏了,雖然有些還不完善。比如,既然大人下單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不多,為什麽不擴大親子區的面積,但這只是壹個起點。
今天分享到這裏。我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