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上講,剪紙其實就是在紙上切割、雕刻,來表現所要表達的形象。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完善了這壹藝術形式。形成了撕紙、燙紙、配色、調色、染色、寫生等多種技法,使剪紙的表現力在深度和廣度上無限延伸。細如蠶吐絲,粗如大刷子。它的不同形式可以貼鐘擺襯,也可以掛在空中。由於剪紙的工具和材料簡單大眾化,技法容易掌握,具有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點。因此,這種藝術形式從古至今幾乎遍布中國的城鄉,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人類童年時期,藝術並沒有“民間”和“非民間”之分,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階級的出現和職能的劃分,形成了“民間藝術”相對於“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的歷史概念,不同類別的作品反映了不同階級的審美標準,應該是它們之間界限的基礎。就剪紙而言,並不是所有用紙剪刻的作品都可以用“民間剪紙”來形容。歷史上有很多藝術家專門針對貴族市民的節日習俗進行剪紙,也有很多文人畫家為藝術家作畫或者職業藝術家運用剪紙技法進行創作的例子。這種作品與勞動人民為自己創作的作品有質的區別,大多已經脫離了勞動者的審美本性,不可能被大眾普遍接受。
有些作品雖然也在某些地區流傳,但最終會因為不是人民自己創作的而在變奏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許多地區群眾藝術創作活動中出現的剪紙作品也不能與民間剪紙混為壹談。群眾創作活動也可以采取民間剪紙的形式,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然後在民間傳播,但其創作目的往往脫離了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表達了輔導員的意圖。雖然關系密切,但不是壹個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間剪紙的範圍時,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認為所有的剪紙都是民間剪紙,而忽略了它是否是人們自身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是否被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間廣為流傳。目前民間文化基礎理論的薄弱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使得很多人認為生活在民間的藝術家或工匠制作的任何東西,如象牙雕刻、鼻煙壺等,都可以歸入民間藝術的範疇,這是應該糾正的。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藝術的創作、審美和應用都離不開勞動者生活的土壤,這也是它與其他與之共存的藝術作品的明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