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特點和效果
壹是普遍性。誠信文化教育已納入中小學多學科課程。據不完全統計,中小學的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語文、政治、歷史、心理學、心理咨詢等課程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誠信問題。
二是制度化。《中小學生行為規範》、星級德育學校評定、學生品行評分、優秀班級評選、三好學生評選等學校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都明確提出了誠信要求,考試作弊、不還貸款等嚴重失信行為也將納入學生檔案。
第三是多元化。中小學校內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廉潔文化教育活動。有國旗下教育、主題班會、生活對話時間、專家課堂等宣傳活動;有暖冬義賣、無人圖書館、無人監考、課本劇等體驗式活動;有誠信之星、東坡好孩子、“我誠信驕傲”征文大賽等評選活動。
第四是銀行和學校的聯動。在人民銀行的推動下,各地銀行機構積極參與學校廉潔文化教育,初步形成了“壹人壹校壹隊”的工作機制,共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第二,問題
(1)不夠系統。誠信教育是壹項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系統工程,而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對誠信文化教育進行系統規劃尤為必要。雖然中小學很多課程都涉及到誠信教學的內容,但總體來看,所有課程都是從單壹學科的角度來講誠信,相關內容是碎片化、分散化的。學科之間沒有聯系,缺乏從誠信感知、誠信認知到誠信行動的梯度安排,無法對中小學生形成系統的教育。
(2)經驗不足。中小學的誠信教育仍以說教或書本等傳統教育方式為主。體驗式、趣味性、互動性強的活動和平臺少,學生的參與性和代入感不強。誠信認知無法通過體驗式教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可以轉化為學生的誠信實踐能力和誠信行為。
(3)缺乏整合。壹方面,在學校教育方面,道德誠信教育沒有與壹些實踐教育充分融合,如法治教育、財商教育和信用教育,學生無法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融合教育感知誠信在未來經濟和金融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壹方面,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大力推進校園誠信文化教育,但在相關工作中,金融機構的專業優勢並沒有與學校教育有效融合。在“壹人壹校壹隊”校園誠信文化教育工作中,銀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大多策劃壹些任務型的活動。相關活動缺乏影響力和連續性,與學校對財經與法治的實際教育需求和安排脫節。銀校合作的長效工作機制有待進壹步深化和探索。
教師的教材薄弱。目前,誠信教育的教師主要有學校教師、金融機構的講師和各行各業的誌願者,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學校老師教學技能高,但缺乏經濟、金融、法律等專業知識。金融機構的講師和誌願者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教學技能培訓,所以不能輕易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教學方式,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效果並不理想。同時,金融機構參與的校園誠信文化教育活動沒有統壹的教材和資料,需要教師自己編寫,相關內容和展示方式簡單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