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內在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外在的語言和文字。
在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臘神話基督教和現代科學中,前兩者決定了歐洲古典文學。無論是希臘的多神教,還是基督教的壹神教,都讓人覺得主宰宇宙的是全能的上帝,而不是凡人;人們關心的不僅僅是他與他人的關系,還有他與上帝的關系,不僅僅是在這個身體裏,還有他背後。在西方文學中,神的懲罰和人的懲罰是感人至深的主題:用肝吃鷹的普羅米修斯,把石頭推上山的西西弗斯,被流放到海上的尤利西斯,墮入地獄的浮士德等等。然而,由於缺乏神話或宗教背景,中國文學本質上是人的文學,其主題是個人、社會和歷史,而不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時間”。雖然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嫦娥奔月、補天、後羿射日的故事,但都沒有希臘神話那麽壯觀。宗教在中國文學中沒有地位;在現代西方文學中,最受歡迎的主角是魔鬼,如《浮士德》、《失樂園》等。西方文學的最高境界是宗教或神話,主題是人神沖突;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的默契,世界的主題更為普遍。
由於他們對超自然世界的看法不同,中國文學對觀察敏感,充滿情感,但在想象力和思想的運用方面似乎不如西方文化。中國文學擅長短抒情詩和散文,但沒有產生任何宏觀的史詩敘事詩,文學批評不成體系,戲劇創作比西方晚了近兩千年。
而中國文學有著極其靈活和執著的品格,是西方文學無法比擬和達到的。漢語方言千差萬別,但文字統壹,保持了悠久的文學歷史,成為壹種傳統。現在的中學生讀400年前的西遊記,或者1000多年前的唐詩都沒有問題。甚至兩千年前的史記或者更老的《詩經》都可以用註解來讀。在歐美,拉丁語已經成為壹種死文學,除了學者、專家和僧侶,沒有人知道它。600年前用中古英語寫成的《戛納故事集》必須翻譯成現代英語,人們才能欣賞它。即使是300年前的莎士比亞的英語,也需要註釋後才能研究。中國的文字是純粹的。中國文化高於周邊國家,影響周邊文化,借詞很少。歐洲文化交流頻繁,各國語言很難保持純正。比如英語,被羅馬、盎格魯、丹麥、諾曼入侵同化,其文字極其復雜,大致可分為拉丁語、法語、古英語三個來源。中國漢字在文化上非常靈活。西方的語法很有思想,但是太復雜了。漢語語法不像西方文字那樣有數量、時態、語態和性別的字形變化。因為漢語不是音標,讀音變化不影響字體,再多方言,也是統壹的漢字。英語不是。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等地的方言拼法都不壹樣。即使是英語本身,在過去的600年裏,因為發音的變化,很多字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語語法中不可或缺的主語和動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往往可以省略。此外,英語名詞的單復數問題在漢語中無需關註;漢語中糾結的時態變化不需要特別註意,總是可以根據上下文和語境推斷出來,不需要任何詞語的變化。
文學,基於歷史,從各自文明的發展中壹路走來,造就了今天不同的文學特色。西方文學壹路變革,在變革中求發展;中國的文學壹路變化著,發展著,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