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樂江南絲竹
絲竹民樂。流行區域以上海為中心,包括蘇南和浙西。建國後稱為江南絲竹樂,以區別於其他地區。
江南絲竹的壹些音樂和表演形式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在當地流傳。清末民初出現了“文明雅集”的組織,隨後又出現了“田軍集”、“清平集”、“雅歌集”等唱昆曲、上海灘奏竹樂的組織。在1920年代,還有其他組織,如國家音樂研究會、老林國家音樂學會、雲和音樂會,都演奏和傳播絲竹音樂。
演奏江南絲竹的機構有兩種:“清客”和“絲竹班”。“清客”是市民自娛自樂的組織。它在茶館、私宅等地演奏,經常演奏八首名曲。它采用精致的添花手法,風格典雅優美。除親友婚喪嫁娶(無償)外,不受聘參加民間婚喪喜慶事宜。“絲竹班”是壹個民間專業音樂組織。在農村,多是鼓手和表演者,風格粗獷樸實,比合頁更有氛圍。
江南絲竹樂隊比較靈活,以二胡和笛子為兩種主要樂器,壹般三到五人,也可能多達七八人。有三種弦樂器,琵琶和揚琴。管樂器有簫、笙;打擊樂器有鼓、板、木魚、鈴等。上海郊區農民樂隊的演出經常使用大型打擊樂器。江南絲竹的八大名曲分別是《歡樂頌》、《雲卿》、《劉老三》、《慢三劉攽》、《中華劉攽》、《慢劉攽》、《四合壹》、《走在街上》。此外,還經常演奏《飛鷓鴣》、《柳青娘》、《山流水》、《霓裳曲》、《倒槳》等樂曲。
江南絲竹音樂的結構既是民歌的共同特征,也是板腔變奏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結構特征。這壹特點形成了壹首多變的歌,在絲竹音樂中構成了圍繞母歌的壹簇套曲。比如可以演變成鐘班(簡稱)和慢三劉;老六板可以演化為快六板、中六板、中華劉攽、慢劉攽(這五首歌俗稱五世同堂)。這些樂曲可以獨立演奏,也可以按照從復雜到簡單,從擴散到快速的順序演奏。以老劉攽為例:它的演奏順序:慢劉攽。
(七眼,優雅緩慢的旋律);《中華花中六板》(壹板三只眼,旋律優美流暢);《第六板》(壹板壹板,旋律輕快平穩);快六板(水板,活潑明快的旋律);老劉攽(水板,簡單的旋律)。板腔變奏運用到壹段音樂上,對比效果比較強烈。
在突出主奏樂器二胡和笛子的基本原則下,其他樂器按照壹定的規律特點,靈活地相互對照、對比,通過默契的配合,獲得壹種獨特的魅力。長笛演奏註重氣息的控制和運用,音色富有韻致。高音清晰含蓄,低音悠揚委婉。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墊、打、倚、顫、氣顫音、泛音等。二胡的右手要求飽滿柔和的弓,連續的,非常細膩的力度。左手的傳統演奏用手柄,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裝飾、左手音、墊指滑音等。
周惠、金祖禮、陳中、向祖英、林石城等都是演奏江南絲竹的著名音樂家。
中國網2003 165438+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