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文化起源於早期對自然界許多自然現象不了解的人類的恐懼。在門神出現之前,人們在大門外懸掛桃樹以辟邪。人們認為桃木有驅邪的作用。壹個傳說認為,桃樹是鬼王居住的樹,其他孩子不敢冒犯它,所以它被用作鎮宅辟邪的東西。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用來辟邪的桃木逐漸有了壹定的形狀,逐漸固定為壹個長六寸、寬三村的長方形,稱為桃符。這是對聯最早的雛形。同時桃木具有驅邪的功能,此外還演化出桃木劍等特殊工具,從桃符號中分離出來。
符濤後來有了新的內容,並刻上了申屠和雷宇的形象。這兩位傳奇人物是中國最早的門神。至此,門神文化形成。後來秦瓊、尉遲恭等門神出現,於是門神和符濤又逐漸分離,除了申屠和雷宇;除了秦瓊、尉遲恭等具有威懾功能的門神,還有福祿壽三星、元帥召公(武財神飾)等追求富貴榮華的人物。門神文化發展至今,已經完全脫離了桃的象征,發展成為壹種獨立的民俗。
符濤的大部分功能被門神取代後,人們有意識地在符濤上書寫吉祥文字,以取代申屠和雷宇兩位門神的形象或名字。而且材質也不再局限於紅木,甚至還有紙質的。到了這個時候,“對聯”已經呼之欲出。五代時,後蜀的孟昶寫下了中國第壹副對聯:新年余慶,甲戌節長春。它標誌著對聯(春聯)的正式出現。
從此,對聯徹底脫離了桃象征的屬性,成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祝福來年、展望美好未來的願望載體。隨著對聯的出現,中國也形成了壹種新的文體——對聯。而且,對聯文化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春節之外,但凡有大門,就寫對聯裝飾,延續至今。內容也從單壹的吉祥祝福(春聯)發展到傳達壹定的思想、願望、利益等方面。
對聯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國各地著名的寺廟、亭臺樓閣中,大門兩側的妙文更是代表。他們每次吸引人駐足,壹對“絕對”往往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