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近代以來經濟制度的三次變革是什麽?

近代以來經濟制度的三次變革是什麽?

近代以來經濟制度的三大變化是:

第壹階段:將市場機制改革引入計劃經濟體制(1978—1984)。這壹時期在理論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使市場調節第壹次在經濟體系中獲得了壹席之地。1982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既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又將計劃調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並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實行指導性計劃是適宜的。這壹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傳統計劃經濟觀念,但在理論上並沒有完全確立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這壹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引入市場機制,以便引入市場機制來完善計劃經濟體制。在實踐中,這壹時期主要是在農村實行以聯合生產為基礎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擴大壹些工業企業的自主權。

第二階段:發展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這壹時期,在理論上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理論。

1984 10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委員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壹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黨的十三大在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作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和市場內在統壹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但這種理論只是把市場制度的發展理解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對市場機制的理解比較簡單。實際上,這壹時期實行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和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涉及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和壹些上層建築。第壹,通過所有制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總體結構上,由過去單壹的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步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轉換,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準備了制度基礎。計劃體制、投資體制、金融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體制都進行了以引入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階段(1992-2003)。這壹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在理論上得以確立。鄧小平在1992的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多計劃多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此,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完全擺脫了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市場經濟開始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1993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議》,進壹步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在實踐上,首先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變革。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可以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二是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創新。我們改革了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和流通體制等綜合配套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以市場流通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宏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流通領域的改革,完善了市場規則,整頓了市場秩序;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建立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 上一篇:西遊記:五個降妖除魔的故事
  • 下一篇:陶瓷杯品牌介紹,陶瓷杯清洗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