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內容豐富復雜,形式多樣,既有祝福的儒家禮儀和文化內涵,也有清明端午祭祖的情感表達。按照以前的思維,有燒紙修墳、放鞭炮等民俗,但與目前提倡的文明祭祀相沖突。
我國的風俗文化博大精深,與祭祀相關的也很多。應充分照顧祭祀的合理需求,對祭祀等民俗進行梳理,建立專門的民俗文化研究機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編寫民俗手冊,將文明祭祀的相關內容納入其中,形成文明習俗的正面典型,以此來引導。
人們自覺開展鮮花、植樹、網上追悼會等文明祭祀方式。同時,要進壹步加大文明祭祀的宣傳力度和範圍,從小學課本到地鐵廣告,從殯葬用品店到相關產品的生產廠家,建立完善的補償機制,引導企業生產文明祭祀的新產品。對於壹些極其負面的民俗,需要完善相關立法,加大打擊力度。
改變祭祀陋習,需要疏堵結合,需要很長的時間。習俗的力量是頑固而強大的。在提倡文明祭祀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就像某地強制火葬,最後因為輿論激烈而被放棄的案例。我們應該從這個教訓中吸取教訓。要堅持小步慢走的工作思路,從教育做起,從娃娃抓起,從群眾最能接受的地方做起,結合殯葬改革,充分利用醫保、民政、教改、城鎮化推進等政策,堅持不懈地開展文明祭祀宣傳工作。還應抓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機,吸收優秀文化營養,培育和發展更多類似“文明祭祀”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