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1世紀,中國母系社會後期,人類就已經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山區勞動和生活了。三四千年前的商朝時期,有壹個叫山越的祖先生活在這裏。山越是百越之壹。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歸吳,亡吳歸嶽,亡嶽歸楚。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實行郡縣制,這就是會稽郡的疆域。南朝設新安縣,縣治遷都,從未離開過新安江上遊。徽州古稱新安,其來源以此為據。到了宋朝,五月二十四日(公元1121),上諭改她為徽州。關於徽州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徽州有惠玲、惠水、大惠村,所以州以地名命名;另壹方面,又說趙宋取“徽、美、善”之意,炫耀他收復這壹地區。這兩種學說共存了八百多年,歷代都在使用郡縣的名稱。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時,以安慶和徽州的首字母作為省名。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隆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才形成其獨特的峰林結構。黃山有許多山峰。七十二峰被稱為“三十六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明頂、險峻的最高峰天都峰壹起居於景區中心,周圍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峰巒疊翠,有機地組合成壹幅節奏分明、氣勢磅礴的立體畫卷。
黃山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巖組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裂隙縱橫交錯,長期水蝕,形成雄偉的花崗巖洞穴和通道,使其成為到處都是30脊、22巖、7洞、2關的山脊峽谷。前山巖體節理稀疏,巖石呈球狀風化,山勢雄偉;後山巖體節理密集,多為垂直風化,山勢陡峭,形成“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征。
黃山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千山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庫珠河、逍遙河為冰川運動侵蝕的“U”型河谷;眉毛峰和鯽魚背是刨蝕留下的兩個V型谷和刃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桶刨削留下的火絨;百丈泉和人字形瀑布是由冰川谷和冰川分支匯合形成的懸谷。冰川堆積而成的冰磧石分布在逍遙溪至湯口、烏泥關、黃石蕩的河床階地中。軒轅黃帝煉丹術中據說用的“丹井”和“藥臼”,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黃山,在中國歷史上文藝的鼎盛時期,曾被廣泛贊譽,被譽為“震旦紀第壹奇山”。今天,黃山以其壯麗的景色而聞名於世——生長在花崗巖石上的奇松和出現在雲海中的奇石。對於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風景區的遊客、詩人、畫家和攝影師來說,黃山有著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