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文化是指居住在閩臺地區的人們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體的地域文化。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富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閩臺傳統建築文化是閩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傳統建築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的木構架為主要形式,在移民陸續定居臺灣後傳入臺灣省。無論是民居、祠堂、會館、文廟、關帝廟、媽祖廟廟等它呈現出獨特的民族和地域建築文化特征。同時,臺灣省傳統建築在吸收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移植閩南傳統建築特色的同時,也在尋求展現臺灣省地域建築文化的特色。福建在漢代建立閩越國,定都東野(今福州冶山),翻開了福建文明史的第壹頁。三國時期,福建第壹郡建安郡(今建甌)的建立,標誌著中華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晉代以來,中原漢族人四次大規模遷入福建,分布在“八閩”之地。到南宋時,福建已由移民社會轉變為定居社會,漢族成為福建居民的主體。其間,移民既繼承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又遭受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閩江流域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沖擊和交融,在福建逐漸形成了宋明時期的“福建學”,成為中國後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明初,由於政府“禁海”、“移邊”的消極海防政策,福建沿海居民被迫出海謀生,謀求發展。清初,施瑯將軍實行“禁止惠粵人和潮人,禁止過臺”的政策,使通過臺灣省海峽移民的80%屬於福建閩南泉和張任,成為臺灣省的主要居民。這次遷徙實際上是漢人進入福建的重演。清政府允許閩臺港口穿越海峽,進壹步加強了海峽兩岸和海上的聯系,臺灣省海峽之間的海上貿易十分活躍,由此產生了對海神“媽祖”的崇拜,這是閩臺海洋文化的結果。福建省和臺灣省在歷史上都是移民社會,祖籍都在中州,遷徙過程壹般都是血緣和地緣結合。移民在選擇定居地時,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建房,同時更多依靠宗教的作用,安居樂業。這是閩臺民間信仰的基礎,宗教主體、信仰者、儀式、日期基本相同,壹脈相承。對閩臺傳統建築文化歷史淵源的研究,顯示了閩臺之間的認同感、親和力和凝聚力。宗教建築是由崇拜者對神的崇拜而產生的,它不僅在宗教信仰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成為閩臺傳統建築的精髓。在閩臺傳統建築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方言為特色的福建傳統建築的七大分支,即閩南建築、閩東建築、莆仙建築、閩北建築、閩中建築、閩西建築和閩西北建築。臺灣省漢族移民在與當地高山族同胞融合的過程中,也呈現出閩南建築、漳州建築和泉州建築、客家建築、福州建築和潮州建築四種具有方言特色的建築類型。閩臺傳統建築與福建閩南建築和臺灣省閩南建築關系密切。本文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比較了閩臺傳統建築的類型。可以看到臺灣省傳統建築的平面類型在閩南都可以找到,幾乎都是福建傳統建築的移植。這種歷史淵源與臺灣省的漢族移民大多來自閩南有關。早期傳統建築的建造大多依靠閩南的工匠和福建的建築材料,現存的傳統建築大多是這壹時期建造的。因此,臺灣省不僅在宗教信仰上源於福建,而且在傳統宗教建築的形式、風格和建造方法上也繼承了閩南宗教建築的傳統。但建築細部的差異反映出民族性和地域性是自然和社會文化現象。歷史上臺灣省隸屬福建省管轄550多年,其中共治時期200多年,建築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臺人民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因此,研究閩臺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淵源,將豐富和發展中國建築史和閩臺地方建築史,填補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空白,有助於發掘傳統建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對閩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史料的收集和研究以及現代建築創作的借鑒具有學術價值。
上一篇:鉛鉤能釣到慈鯛嗎?下一篇:難忘的老蔡記蒸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