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畫兩個三角形,然後在三角形中間畫兩條相交的線,其中壹條不要畫。
2.然後在粽子上畫眼睛和嘴巴,在粽子的兩邊畫兩條短線,中間的兩條線要連在壹起,然後在粽子下面畫兩條短線。
3.最後,將粽子頂部塗成棕色,底部塗成綠色。
粽子的來源如下:
粽子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是用來祭奠祖先和神靈的。相傳公元前340年,楚國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
5月5日,他抱著壹塊大石頭跳進了古洛河。為了防止魚蝦損害他的健康,人們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放進河裏。這是粽子最原始的形態。後來人們慢慢用樹葉代替竹筒盛米飯,這就成了現代社會的粽子。
春秋時期粽子的發展:小米用茭白(茭白葉)包裹成角狀,稱為“角小米”;米飯密封在竹筒裏烘烤,稱為“筒粽子”。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個時候,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還有中藥益智仁。
煮熟的餃子叫“益智餃子”。米飯拌栗子等等。,增加了品種。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且流傳到了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粽子從唐代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呈圓錐形、菱形。宋代有“蜜餞粽子”,即在粽子中放入水果。
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野竹葉變成了野竹葉,然後就有了用蘆葦葉包裹粽子的添加劑。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火腿粽子”出現。現代社會有很多種粽子。壹般糯米都是用谷殼包裹的。
關於粽子歷史的記載;歷史記載最早出現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子”壹詞原名“穗”,《說文解字·伏米蔔》意為“果”,粽子的葉子上蓋著米。